在很多地方,都保留一种习俗:择日。
父母过世的时候,大家挑选一个好日子,把丧事安排妥帖。
一些有能力的家庭,还会在丧事安排上,讲究排场,耗费好几万块钱。
令人奇怪的是,很多家庭,丧事办得体面,但是兄弟姐妹相处,却难于上青天。
那里尸骨未寒,这里就开始争夺父母的遗产了,也在计较赡养父母的开销,曾经父母送谁读书,给谁买房子,让谁去打工,都会变成矛盾的导火线。
父母走了,家庭就彻底散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结局。更可怕的是,兄弟姐妹长期如仇人一样,比外人更恶毒。
但凡有一点良心的人,都会避开以下几件忌讳的事,给大家留退路。
01
第一种忌讳:互相报复,损人不利己。
在黎巴嫩,有一座奇怪的房子,非常薄,看起来就是一堵墙。

可以判断,房子的功能是不齐全的,甚至有的房间,根本无法住人。
但是房屋的主人,看到房子却很开心。因为房子修建好之后,恰好挡住了后面的一栋大房子的风景。
薄房子的主人和大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兄弟,他们因为家庭财产分配不均,变成了仇人。弟弟一怒之下,就修了薄房子。
人们把薄房子,取名为“怨恨”,还常常来这里打卡,意思是告诉家人,别学习“他们”。
回到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兄弟姐妹,和他们一样,为了阻碍对方的发展,或者为了伤害对方,就走极端——灭敌一千,自损八百。
比方说,父母辛辛苦苦修建了一栋房子,给老大两间,给老二两间。
老大、老二闹矛盾,老大就非得单方面拆除房子。导致老二的房子摇摇欲坠,老大也另外花钱修建房子。谁都不是赢家。
还比方说,一头牛,老大老二都能用,老大就想独吞,把牛悄悄卖了,自己拿走了钱。来年,谁家耕地,都很困难。
莎士比亚说过:“报复不是勇敢,忍受才是勇敢。”
采用极端的方式,去打击报复,肯定是两败俱伤。把自己变得伤痕累累,又拉着对方垫背,这是毫无用处的。双方的经济损失很大,最终是给外人看了一次笑话。
学会忍一忍,过了很长时间,你的报复计划,自然就不会落实了。原来,冲动是魔鬼,我们要做人,别做鬼。

02
第二种忌讳:没有远见,仇传下一代。
扪心自问:仇恨,是传家宝吗?
在很多武侠小说里,我们会看到父亲和某个人结仇了,那就要“子报父仇”。比方说,《天龙八部》里,乔峰就为父亲报仇雪恨。
但我们认真看,也就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而已,江湖中也没有什么几百年不消失的仇恨。
回到你的大家庭,你把对兄弟姐妹的仇恨,也当成宝贝,供起来,要子子孙孙都记住,这就很可笑了。
子孙按照你的遗嘱,去报仇雪恨,这就会导致违法;子孙不听从,这又是不孝。这是左右为难的。
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
他的哥哥严监生,临死的时候,也没有子嗣。因而想要严贡生的小儿子作为继子,保住家业。
严贡生却不同意过继的做法,还到官场上找人,希望通过一些途径,直接占有严监生的财产,把严监生的妻子赵氏赶出去。
幸好,地方官也不糊涂,确立了赵氏在家的地位,把严贡生的二儿子过继给了赵氏。
把仇恨传递给了下一代,无疑是“恶果在家族内部循环”。
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仇恨带到棺材里去。
一代人管一代人,仇恨因为生死而消散。若有良好的德行、名声,金子银子,传递给下一代,才是对的。

03
第三种忌讳:格局太小,拒绝对方的示好。
在社交的时候,有一种做法,就是“接过对方抛过来的橄榄枝”,大家合作就开始了,也能成就事业。
为什一家人,你不能接过对方的橄榄枝呢?因为你把他当成仇人,一直都不愿意放下。
在三国时,出生在曹魏的诸葛靓,和姐夫司马炎结仇了,奔赴东吴做官。
晋朝成立之后,司马炎成为了晋武帝,多次邀约诸葛靓来朝廷叙事,做官。诸葛靓统统拒绝。
有一天,诸葛靓和姐姐相聚,司马炎特意来参与,诸葛靓躲厕所,不肯出来。
司马炎说:“还记得我们曾经的情分吗?”
诸葛靓说:“我只是恨自己没能把脸皮刮下来,又见到了你......”
大家长期相处,矛盾是不能避免的。因为上一代的仇恨,自己也对某个亲人有偏见,也是不能避免的。
但是想一想,上一代都已经过世了,我们还把上一代的矛盾抱住。这就是格局太小了。
多少人,名气很大,也不见千古留名。你我都是普通人,有必要让仇恨“千古存在”吗?
记住,吃亏是福。对方愿意示好,就是愿意吃亏。你顺其自然,也吃亏一点,放下脸面,那就撑大了格局,也化解了矛盾。
天大的矛盾,对于生命,社会来说,都是一粒尘埃,微不足道的。若是你认为矛盾很大,说明你的格局太小了。

04
思想家托·霍布斯说过:“赞许的人称个人意见为见解,忌讳的人则称之为异端邪说。”
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问题的结果,原因等,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到仇恨,是因为角度很“尖锐、极端、狭隘”。若是你全面看问题,会发现矛盾是关系的一部分。
我们站在高处看,会发现兄弟姐妹除了仇恨,还有一起长大的快乐,在父母家团聚的喜悦,也有互相问候,借钱,介绍工作等好处。
不要因为眼睛里有一粒沙,就认为世界都是灰暗的。应该擦亮眼睛,寻找风景,静待风沙之后的阳光。
你可以不爱,但不应有恨。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