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老了,建议停止对他们做三件事,这是为你好。
一、停止向他们索取,学会给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父母的养育之恩,那真是像江河一样深沉且长久。
打从咱们出生开始,他们就不停地付出。
咱们小时候,他们给咱吃的、穿的、住的、行的,想方设法满足咱们的各种要求,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绝不让咱受半点儿委屈。
可随着咱们慢慢长大,有的人却老是跟父母伸手,要钱财、要帮忙,压根没想过父母已经老了,精力和财力都跟不上了。
就像《活着》里的福贵,年轻的时候使劲儿挥霍家里的财产,一点都不体谅父母的难处。
等家道败落、父母老去,才知道后悔,可那时候已经晚了。
真正懂得感恩的人,在父母年纪大了的时候,会停止索取,而是努力去给予。
给他们买喜欢的东西,带他们去看没看过的风景,让他们在晚年能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和温暖。
那些光知道索取的人,只会让父母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还为子女操心发愁,这样的做法,哪能算是孝顺呢?
二、停止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多给予陪伴
《目送》里讲:“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咱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在咱们身后默默地支持着,看着咱们走远。
可咱们越走越远,却常常把他们的情感需求给忽略了。
咱们忙着工作、忙着社交、忙着自己的小家,总觉得给父母足够的钱和东西就是孝顺。
却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咱们能陪着他们。
就像《都挺好》里的苏大强,虽然子女给他的生活条件不错,可他心里特别孤单,就盼着子女能常回家,陪他说说话。
当咱们陪在父母身边,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儿,跟他们分享生活里的高兴和不高兴,他们脸上就会露出幸福的笑容。
而那些老是拿忙当借口,忽视父母情感需求的人,等父母不在了,才会发现,再多的钱和东西也补不上陪伴的空缺,剩下的只有无穷无尽的后悔。
三、停止对他们缺乏耐心,多理解,多包容
一个人对父母有耐心、能理解,家里就充满温暖和和睦。
要是一个人对父母没耐心,总是不耐烦,家里就会充满矛盾和争吵。
想想小时候,咱们学走路、学说话,父母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咱们。
咱们犯了错,他们也总是耐心地教导咱们。
可现在,父母老了,反应慢了,说话啰嗦了,有的人就开始嫌弃他们,对他们没耐心。
有这么个事儿,一位老人去儿子家吃饭,因为手抖,不小心把碗打碎了。
儿子马上大声骂他,老人只能默默地掉眼泪。
后来儿子才知道自己错了,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以前父母对咱们的包容和理解,咱们怎么能忘了呢?现在他们老了,咱们更得多点耐心,多点包容,就像他们以前对咱们那样。
这一对比,咱们就清楚,对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家里的气氛。
创优咖情感寄语:
孟子说:“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父母为咱们操劳了一辈子,当他们老了,咱们得停止做这三件伤害他们的事儿。
别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到那时候啥都晚了。
希望大家都能真心对待父母,让他们的晚年过得幸福又安心。
有感触的朋友,可以留言和加关注,咱们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