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宝宝感染梅毒!这传播方式让人震惊!

2024年05月18日23:51:14 育儿 1956

2岁宝宝感染梅毒!这传播方式让人震惊! - 天天要闻

2岁宝宝感染梅毒!这传播方式让人震惊! - 天天要闻

2岁宝宝感染梅毒!这传播方式让人震惊! - 天天要闻

年仅两岁,患上梅毒

这个春天,对于2岁的昊昊(化名)和家人来说,有点像是一场噩梦。今年3月,昊昊妈妈带着孩子准备做一个外科的小手术,手术前需要抽血验血。没想到检查结果出了大问题,昊昊查出梅毒阳性。“宝宝没有任何症状,身上也没有那种红疹,当时结果出来医生就说不能手术,先治疗梅毒。”孩子的病情让这个幸福的家庭一时间闹翻了天,昊昊的爸爸妈妈爆发了剧烈的争吵,可二人检查后均为阴性。

2岁宝宝感染梅毒!这传播方式让人震惊! - 天天要闻

昊昊的家长便带着孩子前往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就诊。得知孩子是在手术前查出梅毒。保险起见,医生又让患者再次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还是一样:梅毒阳性。虽然没有其他症状,也尚未影响生活,但为了让孩子尽快康复,医生先让昊昊接受了系统的驱梅治疗。

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孩子的病怎么来的?传染源到底在哪?昊昊妈妈想到家中还有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强烈要求也进行检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爷爷阴性,奶奶阳性。梅毒,很有可能是通过奶奶传染给昊昊的!

源头,与这种育儿方式有关

得知消息后,昊昊的奶奶沉默了,关于奶奶是怎么患上的梅毒无从得知,问题是要找到疾病传染给孩子的原因,不仅老人要接受治疗,患者家庭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改善,减少传染概率。

“我妈她喜欢把食物嚼碎了喂给孩子,说好消化,这个习惯我们说了好多次都不改,不知道昊昊的病是不是跟这个习惯有关系。”孩子爸爸说。

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袁丞达解释,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溃疡渗液、血液、精液、唾液等都可检测到梅毒螺旋体存在。因此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在非常巧合的条件下会发生间接传播感染。

“如果孩子奶奶有这样的育儿习惯,造成间接传染也是有可能的。比如在咀嚼过程中,因为牙龈出血、唾液等污染了食物,喂给孩子吃的时候,孩子就可能被梅毒螺旋体感染,因此感染上了梅毒。

奶奶嘴对嘴为孙女喂饭

致2岁女童染梅毒

昊昊的情况并非个例。2岁女童周身出现红疹,父母以为她得了皮肤病,可到医院一检查,孩子竟染上了梅毒。

而传给女童梅毒的正是奶奶。

沈阳女童佳佳(化名)今年2岁,爸妈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她,就把住在农村的佳佳奶奶接到了沈阳。

“都说隔辈儿的亲嘛,奶奶可喜欢这孩子了,每天形影不离。把孩子让奶奶照看我们也比较放心。”佳佳妈妈说,奶奶每天跟孩子睡一个被窝,不但搂着孩子睡觉,有时甚至嘴对嘴喂孩子吃饭。

不久,佳佳奶奶全身起了皮疹,到医院一查,被诊断为“二期梅毒”,周身梅毒疹,且口腔黏膜也有感染。

“我觉得梅毒可能只是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也没在意。回家治疗期间,我还跟以前一样照顾孙女。”佳佳奶奶说。

大约三个月后,佳佳的面部、脖子、四肢先后出现皮疹。斑丘疹呈鲜红色,有黄豆大小,分散在周身各处,上面还附有少许鳞屑。这些皮疹不痛不痒,孩子也没有出现发热的症状。起初,佳佳爸妈以为女儿只是得了普通的皮肤病,并没有十分重视。可没过多久,佳佳的外阴及肛周也出现了成片的鲜红色斑丘疹,肛周还出现了红色扁平斑块。

这时,奶奶才注意到,孙女长的皮疹居然和自己身上长得有些相似。于是,佳佳爸妈立即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医生为佳佳爸妈做了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佳佳患有先天性梅毒的可能。经诊断,佳佳感染了梅毒疹及扁平湿疣,梅毒血清学检测为阳性,属于后天性中二期梅毒。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皮肤性病门诊副主任医师尹波介绍,佳佳的梅毒是通过与其奶奶密切接触而感染的后天梅毒。“婴幼儿基本患的都是先天梅毒,是指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后天梅毒一般常见于成年人,约95%的患者都是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而造成传染的。”

“她的奶奶患有二期梅毒,传染性强。梅毒疹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奶奶患病后,未注意与孩子隔离,仍在生活中照看小孩,身体密切接触。本身小孩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免疫力比较低,这样就感染上了梅毒。”

经过治疗,孩子病情有所好转。

梅毒的传播途径

1、垂直传播(即通常所说的胎传梅毒)

若母亲患有梅毒,其体内igg抗体能够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从母体获得的梅毒抗体一般会在18个月内转阴),因而新生儿仅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即tppa阳性),不能诊断为胎传梅毒。若同时新生儿trust检测结果滴度大于或等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则诊断为胎传梅毒。

2、输血传播

在实际情况中,这种方式感染梅毒的可能性较小:首先,梅毒在4℃冷藏3天后会死亡,失去传播能力,血液制品一般在4℃保存的时间长于3天;其次,献血员的血液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后才会用于临床。

3、其他方式

相比以上几种传播方式,人们可能更关注梅毒是否通过接触传播。实际上,性行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亲密接触,常有黏膜接触。而小朋友黏膜较成人薄,尤其在婴幼儿出牙期,口腔黏膜往往有浅表的创伤。因此,日常生活中如果小朋友与梅毒患者有皮肤黏膜接触,则有可能感染梅毒。

因此,宝宝是否感染了梅毒,应结合tppa、trust等检测结果以及临床表现,由专科医生做出综合判断(我院根据孩子的年龄分别由新生儿科或感染科诊治)。

做好预防,及时治疗

专家提醒,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对个人来讲,预防梅毒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洁身自好,杜绝性混乱和性放纵,坚决抵制不洁性交及婚外性行为,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观念,保持单一、固定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时采取有保护的性行为,安全、科学使用安全套。另外要强调的是,梅毒患者在治愈前禁止进行性生活。

虽然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极少,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梅毒,但应做好家庭内部及个人的卫生清洁。应注意尽量少用或不用公共浴池,不与他人互用毛巾、盆具等私人物品。家庭中如有梅毒患者,可用消毒剂对其用品、衣物、被褥等经常进行消毒。而且患者的个人生活用品要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并且注意不要与患者的皮疹、溃疡等处接触。

此外,梅毒的治疗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血清阴性的硬下疳时期治愈率可达100%,而二期的治愈率则达不到90%。同时,治疗梅毒时还应该遵循正规、足量、足程的原则,如果治疗不规范则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

来源 | 新闻晨报综合杭州中医院、沈阳晚报、西安市儿童医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内容及图片视频如涉及侵权等问题

请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让孩子从小过得“太顺” - 天天要闻

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让孩子从小过得“太顺”

文/婷妈 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孩子摔了一跤,全家立刻围上去嘘寒问暖;班级竞选失败,家长转头就向老师“讨说法”。 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路上几乎没遇过什么坎坷,一路“顺风顺水”。可仔细想....
上海创新推出新生儿参保“免申办”服务,动动手指就能给孩子参保 - 天天要闻

上海创新推出新生儿参保“免申办”服务,动动手指就能给孩子参保

市民王先生家最近刚添了小宝宝。产妇和孩子还没出院,王先生就在“随申办市民云”移动端收到了一条消息,提醒可以给宝宝参加本市城乡居民医保了。他通过“随申办”页面引导,勾选“确认参保”并选择家庭共济组网功能,动动手指就完成了新生儿的居保参保流程。第二天,他收到消息推送,显示新生儿居保账户已开通。“这几天一...
宁波一幼儿园被曝捆绑一孩童,官方:正在核实处理 - 天天要闻

宁波一幼儿园被曝捆绑一孩童,官方:正在核实处理

极目新闻记者 张奇近日,有网友在社交网站发帖反映,浙江宁波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有教师使用工具长期捆绑一孩童,家长查看监控后发现此事。宁波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东城园区(图源:园方公众号)5月23日,宁波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被举报的是宁波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东城园区,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相关...
@新手爸妈,这件事“零跑动”了!上海医保推新生儿参保“免申办”服务 - 天天要闻

@新手爸妈,这件事“零跑动”了!上海医保推新生儿参保“免申办”服务

在上海,刚出生的宝宝,也可“即刻”参保,父母还不用为此“来回跑动”。记者今从上海医保局获悉,上海医保创新推出新生儿参保“免申办”服务,新生儿父母仅需在手机通过“随申办”操作,即可为孩子完成本市城乡居保参保,全程“零跑动”。该“免申办”事项上线应用至今,本市已有881名新生儿成功建账。市民王先生家最近新...
新生儿多久开始攒肚?记住这3个信号,妈妈不用太慌张 - 天天要闻

新生儿多久开始攒肚?记住这3个信号,妈妈不用太慌张

撰文:晓雯宝宝的小肚子鼓鼓的,是不是在"攒肚"?这可是新手爸妈最常问的问题之一!别着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家长抓狂的话题。你家宝宝几天没拉臭臭了?3天?5天?还是更久? 先别急着翻育儿百科或者疯狂百度!
“孩子被伤,眼角膜破裂”!“笔枪”在校园流行,紧急提醒 - 天天要闻

“孩子被伤,眼角膜破裂”!“笔枪”在校园流行,紧急提醒

“用中性笔组装狙击步枪,90%超高仿真度,可发射,在学校就能做。”近一段时间,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些教大家制作“笔枪”的视频,3支普通的中性笔被拆解,重新组装后,一把迷你“笔枪”便完成了。△视频来源于津云然而,看似简单有趣的制作背后,却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据此前报道,一名10岁男孩自制笔芯弹,射穿自己的...
“公伏凶,母伏爽”,今年的三伏是公伏还是母伏,三伏天气热吗? - 天天要闻

“公伏凶,母伏爽”,今年的三伏是公伏还是母伏,三伏天气热吗?

“公伏凶,母伏爽”,指的是如果三伏天是“公伏”,则天气会异常炎热,酷暑难耐;而如果是“母伏”,则相对凉爽舒适。那么,2025年的三伏天究竟是“公伏”还是“母伏”?今年的三伏天气是否会特别炎热?让我们从传统历法、气象预测以及科学角度来一探究竟,看看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