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群”价值通过视频作主旨发言。他指出,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以其独特的完整性与早期性,成为重塑人类对地球生命演化关键阶段认知的关键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全球性科研价值。

迈克尔·本顿通过视频作主旨发言
迈克尔·本顿介绍,约2.5至2亿年前的三叠纪,是地球生命从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中复苏的“转折枢纽”。这场地球史上最严重的灭绝事件后,古生代动物群彻底消亡,生命系统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开启重建。令人瞩目的是,鱼类、鱼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在此期间实现爆发式演化,推动生命世界迈向新形态——三叠纪因此被视作现代生态系统的起点。
“要理解当今生命形态的来龙去脉,必须回到三叠纪。”迈克尔·本顿解释,这一时期不仅是关键现生类群的起源地,更见证了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及珊瑚等新生物类群的集中涌现,持续5000万年的“三叠纪革命”,奠定了海洋与陆地现代生态系统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三叠纪的认知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贵州盘县、兴义、关岭等化石遗址的研究。迈克尔·本顿特别指出,相较于德国等欧洲地区的同期化石记录,贵州化石群将人类对三叠纪早期生命演化的认知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那是地球环境最恶劣的阶段,火山活动引发二氧化碳浓度飙升,植被与浮游生物锐减,光合作用近乎停滞。
然而正是这种“生态真空”,催生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超速演化。盘县、兴义化石清晰记录了这一过程,至关岭化石群时期,生物群落已趋于稳定。“这种生命清零后重启的案例,在地球史上绝无仅有。”迈克尔·本顿表示,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完整留存了这一独特历程,为解析极端环境下生命的韧性与演化规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持续改写着人类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边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张警 徐涛
图/杨涛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