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5日讯“淘淘”20 岁啦!7月5日,世界第一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淘淘”迎来20岁生日。从“淘淘”出生到家族发展至5头,在一代代科研人员努力下,长江江豚人工繁育保种,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未来带来希望。
2005年7月5日23时56分,这是一个载入长江江豚保护史册的日子。“淘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武汉白鱀豚馆出生,成为世界上第一头在人工环境中成功繁育并存活的长江江豚。

刚出生6天的江豚“淘淘”和妈妈温馨相伴。记者高宝燕 摄于2005年7月11日
“淘淘”活泼好动,喜欢四处探索,是个小淘气。不过,它也曾遭遇“豚生”困境——进入繁殖期10年仍无后代。江豚5岁就已“成人”,可已超龄的淘淘还没有“女朋友”。科研人员发现,“淘淘”在馆里江豚种群中社会地位不高,不利于争夺交配权,于是为“淘淘”精心安排“恋爱单间”,同时引入长江江豚调整豚馆种群结构等等。2020年喜讯传来:幼豚“汉宝”出生,打破馆养江豚难繁育的困境。
如今迈入相当于人类“ 古稀之年”的“淘淘”,已从昔日“小淘气”成长为家族“大家长”,膝下拥有三头健康活泼的豚宝,家族兴旺。据了解,江豚平均寿命在20到25岁,目前有记录最长寿命的江豚为40岁。
4日,当饲养员王超群发出“准备”手势时,“淘淘”默契地靠近池边,稳稳竖起尾鳍配合采血。针尖刺入瞬间,它轻微收紧肌肉,身体保持稳定。
“它是唯一能在水面完成尾鳍采血的宝贝,并配合完成超声采样,其理解指令的能力令人惊叹。”与“淘淘”相伴15年的王超群感慨不已。
它从完成呼吸罩内超10分钟基础代谢测试,到耐受电生理实验,配合默契。这些实验数据,后来成为野外长江江豚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出生14天的江豚“淘淘”和妈妈温馨相伴。 记者高宝燕 摄于2005年7月19日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称,“淘淘”的生命传奇,是长江濒危物种保护成功的生动缩影。其20年成长史为科研积累了宝贵经验,助力科学家深入掌握江豚生物学特性,极大推动了自然种群保护。目前,武汉金口、天兴洲、双柳水域已逐步形成三个较稳定江豚种群,“江豚回归武汉”从愿景走向现实。
今年6月,柬埔寨、老挝等五国代表专程来汉考察,将中国江豚保护智慧带回东南亚。 更瞩目的是,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近日发布了“国际小型鲸类保护研究计划”,深度参与全球淡水豚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评价:“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实践,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点亮了黎明的曙光。”

(长江江豚工作室出品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实习生刘冰玟 海报设计:张露苹)
(来源:长江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