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热浪”会导致哪些心脏病?上海专家研究登国际期刊

2025年05月13日15:20:19 科学 1580

极端高温“热浪”会导致哪些心脏病?上海专家研究登国际期刊 - 天天要闻

极端高温“热浪”会导致哪些心脏病?上海专家研究登国际期刊 - 天天要闻

立夏之后气温直线上升,气候变化与心脏病关系几何?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霍勇教授合作,于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发表论文,首次系统性地评估不同类型热浪对各类心脏病死亡的影响。结果显示: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对复合型热浪最为敏感的三类心脏疾病,预防疾病还应有的放矢。

热浪是典型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对人群健康造成的威胁已广为人知。大量研究表明,热浪暴露与非意外原因的死亡(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然而,传统流行病学研究通常采用二分类变量(即是否经历热浪)来衡量热浪暴露,这种方法假设不同累积强度的热浪具有相同的健康效应,却未能充分考虑到人群对热浪可能存在的适应能力。

此次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仅增加了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还改变了其发生模式,即热浪从传统的“昼热浪”越来越多地演变为“昼夜持续热浪”(即复合型热浪)。传统二分类热浪定义方法无法捕捉这一变化,可能会严重低估气候变化下热浪,尤其是复合热浪的潜在健康危害。

专家团队开发能全面衡量人群潜在热适应性、热浪强度累积性及其不同暴露模式的热浪指标,提出“热浪超额高温暴露指数(简称ect-hw)”,并分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研究热浪的健康效应。

研究团队从全国死因登记系统中获取了2013-2019年夏季所有的心脏病死亡个案(239万余例),采用个体水平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全面评估了不同类型热浪(白天型、夜间型、昼夜复合型)对多种心脏病死亡的影响,避免了传统时间序列研究的生态学谬误。

将热浪转化为“连续变量”,团队首次绘制出热浪与心脏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热浪的健康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复合型热浪相关的心脏病死亡风险随热浪累积强度呈线性上升,而白天型或夜间型热浪则表现出一定的风险阈值和平缓区间,提示人群对“非复合热浪”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

此外,不同类型心脏病对热浪暴露的敏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对复合型热浪最为敏感的三类心脏疾病,这其中心脏骤停表现出最高的敏感性,超2%的心脏骤停与复合热浪直接相关。相形之下,肺源性心脏病仅在极端高强度热浪下才表现出风险增加,提示对该类疾病的干预应更加聚焦于极端热浪。

业内专家评价,该研究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与热浪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团队还建议,未来应在修订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复合型热浪”作为重要风险因素纳入疾病管理范畴。同时,根据不同心脏病类型制定精准的干预策略,如为心力衰竭与心梗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避暑指导、改善居住通风和降温条件等,最大限度减少热浪对心血管健康的冲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 天天要闻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在人工智能重塑未来的时代浪潮中,如何打破教育同质化困局、培养真正具有开创精神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近日接受南都专访,深度解析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破局之道:从变革“唯论文”评价体系到构建“拓方差”育人生态,从拥抱非常规思维到在AI时代坚守科学本源。当星辰大海的抱负与躬身入局的勇气相...
海洋馆回应魔鬼鱼上班吃同事 - 天天要闻

海洋馆回应魔鬼鱼上班吃同事

5月10日,一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在深圳观澜海洋世界拍摄的视频。视频中,一条魔鬼鱼闯入正在向左侧游动的鱼群,吞食了一条小黄鱼。有网友戏称“魔鬼鱼上班时间吃同事”,也有网友指出,魔鬼鱼吞食其他鱼类的新闻并不少见,由此对这两种鱼是否适合混养提
极端高温“热浪”会导致哪些心脏病?上海专家研究登国际期刊 - 天天要闻

极端高温“热浪”会导致哪些心脏病?上海专家研究登国际期刊

立夏之后气温直线上升,气候变化与心脏病关系几何?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霍勇教授合作,于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发表论文,首次系统性地评估不同类型热浪对各类心脏病死亡的影响。结果显示: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对复合型热浪最为敏感的三类心脏疾病,预...
一定要这样吗? - 天天要闻

一定要这样吗?

文/采芹人今天早上五点多我被一只鸟的惨叫声惊醒了,我赶紧趴在窗户上看,是一只黑色的体型像乌鸦的小鸟(并非乌鸦)。它停在我家阳台外的栏杆上,感觉有人立刻起飞,一下子就飞到了对面的楼顶,仍然扯着沙哑的嗓子“喳,喳,喳”的叫着。唉!这可怜的鸟没有
涉及海冰研究、海洋生物等 我国南极科考有了新发现 - 天天要闻

涉及海冰研究、海洋生物等 我国南极科考有了新发现

目前,“雪龙2”号船正在返回国内,此前,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罗斯海进行了首次秋冬航次的探索之旅。在南极,万物有灵。最常见也最寒冷的冰,也能讲述一万年的故事,科考队员就针对海冰进行了专项研究。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这里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今年3月下旬,我们在新西兰完成补给后,重新返回南极的罗斯海...
EBSD应用-孪晶分析——EBSD基础知识 - 天天要闻

EBSD应用-孪晶分析——EBSD基础知识

EBSD基础知识:EBSD应用-李晶分析。大家好,这里是中材检测科普讲堂。·1.形变李晶的识别。通过EBSD技术可以确定材料内部的李晶组织,李晶与基体之间存在特定的对称关系和取向关系。例如在立方晶系金属中,李晶与基体之间可能存在60°111
哈佛大学科学家解开了5.08亿年前奇异节肢动物的百年谜团 - 天天要闻

哈佛大学科学家解开了5.08亿年前奇异节肢动物的百年谜团

研究人员发现,“扩张头盔虫(Helmetia expansa)”有行走的腿和蜕皮行为,这改变了人们对其移动性和生长的假设。一个多世纪以来,寒武纪节肢动物扩张头盔虫一直是个谜。它于1918年被古生物学家查尔斯·杜立特尔·沃尔科特发现,最初被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