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2025年05月05日07:43:03 科学 1079


一、形态特征


龙葵属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100厘米之间。其茎直立生长,呈圆柱形,具有纵棱纹,多分枝,幼枝被稀疏柔毛,老枝逐渐光滑。叶片互生,卵形或心形,长2.5-10厘米,宽1.5-5.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下延至叶柄,全缘或具不规则波状粗齿,两面均被稀疏柔毛,叶脉在背面隆起。


花序为蝎尾状聚伞花序,腋外生,由3-6朵花组成,总花梗长约1-2.5厘米,花梗长约5-8毫米,被柔毛。花小,白色,直径约6-8毫米;花萼杯状,绿色,5浅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5-2毫米,先端钝,外面被柔毛;花冠辐状,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3-4毫米,先端尖,开放时向外反折;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筒喉部,花丝短,花药黄色,长圆形,长约1.5毫米,顶孔向内开裂;子房卵形,直径约0.5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柱头头状。


浆果球形,直径约8-10毫米,成熟时呈紫黑色,光滑无毛,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圆形,直径约2-3毫米,黑色,表面具网状花纹。


二、分布范围


龙葵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等地区均有生长。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常见于田边、路旁、荒地、庭院、村落周边等场所。


在世界范围内,龙葵的分布也较为广泛,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其踪迹。它通过种子传播、人为携带等方式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杂草。


三、主要危害


(一)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龙葵是农田中的恶性杂草之一,它具有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的特点,与农作物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等资源,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在农田中,龙葵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深层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同时,龙葵的植株较高,叶片茂密,遮挡阳光,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降低农作物的光合效率,从而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在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田中,龙葵的大量生长会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10%-30%,甚至更高。此外,龙葵还是多种农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能够传播病毒病、蚜虫等病虫害,进一步加重农作物的危害程度。


(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龙葵的入侵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它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分泌一些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破坏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一些荒地、山坡等自然环境中,龙葵的大量繁殖会形成单一的种群优势,排挤本地植物的生长空间,导致本地植物种类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此外,龙葵的种子具有较强的休眠特性,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会萌发生长,形成新的种群,增加了生态恢复的难度。


(三)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龙葵的全株含有龙葵碱等有毒成分,尤其是未成熟的果实和叶片中含量较高。人类误食后可能会引起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等,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在农村地区,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容易误食龙葵的果实,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防范。


四、应用价值


(一)药用价值


龙葵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全草均可入药。中医认为,龙葵性寒,味苦、微甘,有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通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水肿尿少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葵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等,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例如,龙葵碱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二)食用价值


在一些地区,龙葵的嫩梢和嫩叶可作为蔬菜食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经过充分的加工处理,去除其中的有毒成分。一般来说,可将龙葵的嫩梢和嫩叶用沸水焯烫后,再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以降低龙葵碱的含量。经过处理后的龙葵口感鲜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


(三)其他价值


龙葵的果实成熟后呈紫黑色,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用于园林绿化、庭院装饰等。此外,龙葵的种子含油量较高,可用于榨油,作为工业用油的原料。


五、消灭办法


(一)农业防治


1.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改变农田的生态环境,减少龙葵的发生和危害。例如,在龙葵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与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抑制龙葵的生长繁殖。


2. 深耕翻土:在播种前或收获后,进行深耕翻土,将土壤中的龙葵种子翻入深层土壤,使其不能萌发。深耕深度一般应在20厘米以上。


3. 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沟渠边的龙葵植株,减少种子来源。在龙葵开花结果前进行清除,效果更佳。


4.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群体竞争力,抑制龙葵的生长。例如,在玉米、大豆等作物田中,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减少龙葵的光照和生长空间。


(二)物理防治


1. 人工拔除:在龙葵幼苗期或生长期,进行人工拔除,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治方法。人工拔除时要注意连根拔除,避免残留根系再生。


2. 覆盖地膜:在农作物播种后,覆盖地膜,可抑制龙葵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地膜覆盖还能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温,促进农作物生长。


3. 秸秆覆盖: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覆盖,可减少土壤裸露,抑制龙葵的生长。秸秆覆盖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三)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龙葵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效果快、效率高的特点。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生育期和龙葵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使用方法,避免对农作物造成药害。


1. 芽前处理:在农作物播种后出苗前,使用芽前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可抑制龙葵种子的萌发。常用的芽前除草剂有乙草胺莠去津二甲戊灵等。


2. 苗后处理:在农作物出苗后,龙葵幼苗期,使用苗后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常用的苗后除草剂有草甘膦百草枯氯氟吡氧乙酸等。需要注意的是,草甘膦和百草枯属于灭生性除草剂,在使用时要避免药液接触农作物的叶片和根系,以免造成药害。


(四)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通过利用天敌昆虫、病原菌等生物因子来控制龙葵的生长和繁殖。例如,可利用龙葵叶甲、龙葵锈菌等天敌来防治龙葵。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友好,不会造成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但防治效果相对较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龙葵的发生情况和防治目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同时,要注意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以免导致龙葵产生抗药性。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 天天要闻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 天天要闻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 天天要闻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险被毁容!湖北也有,碰到千万别这样做 - 天天要闻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险被毁容!湖北也有,碰到千万别这样做

“我还以为是蚊子,没想到它有这么强的威力。”近日,任女士向武汉亚心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全根讲述“随手一拍”的经历时,后悔不已。5月27日,任女士在户外露营时,一只形似蚂蚁的小虫突然飞到脖子上。她下意识地抬手一拍,瞬间感到颈部一阵灼烧般的刺痛。仅仅几小时后,她的右脸便出现大片红斑,并逐渐发展为5厘米×6厘米的...
美国能不能重建稀土产业链? - 天天要闻

美国能不能重建稀土产业链?

原创 聼风者 先厘清一个概念,就是稀土矿和稀土成品的区别。稀土矿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并不稀少,但都只是以伴生矿的形式出现,聴风楼说真的,老美它自己的稀土矿储量,在世界上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然它自己就有,那为啥还缺呢?
合肥这座公园树上“长”出小动物 - 天天要闻

合肥这座公园树上“长”出小动物

【来源:合肥在线】咬着玫瑰花的梅花鹿、乖巧可爱的小松鼠、掩在竹林中的大熊猫……这些充满童趣的形象并非真实的动物,而是巧妙地绘制在公园树洞之上的精美彩绘。近日,在天乐公园内,不少市民在游玩时偶然发现这一独特景观,纷纷被这小小的童话世界所吸引,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把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 - 天天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把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科技领域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图/国新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苏东林介绍,她现在担任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敢闯敢试45载,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时间之问”? - 天天要闻

敢闯敢试45载,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时间之问”?

理想之城。作 者丨王寒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从“经济特区”到“全球标杆”,45岁的深圳,仍在书写奇迹。一座科技、人文与生态和谐相融的理想之城,是什么模样?深圳率先给出了答案。以与人人相关的出行为例。在这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的前沿之城,150座、5676个采用华为最先进液冷大功率超充技术的充电...
中欧科学家论坛专家团队助力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圆满召开 - 天天要闻

中欧科学家论坛专家团队助力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圆满召开

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开幕式暨2025第二届“香江诺贝论坛”4月1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8位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40位海内外院士及世界顶尖科学家,以及青年科学家、企业家等近1000人出席,共同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议题。活动由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合...
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获奖名单戳这里➙ - 天天要闻

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获奖名单戳这里➙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5月27日,作为全球设计界年度巅峰盛事,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IDEA-TOPS)颁奖盛典在深圳科学技术馆举行。本届艾特奖延续其“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的定位,共收到全球75个国家7026件参赛作品
《自然·免疫学》:腺苷荼毒T细胞!科学家首次发现T细胞摄取腺苷,并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 - 天天要闻

《自然·免疫学》:腺苷荼毒T细胞!科学家首次发现T细胞摄取腺苷,并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掉在地上、来路不明的东西不能乱吃,按说属于小孩子就能弄懂的常识,但就算各位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身体里的细胞也不见得能懂这一点。没错,说的就是你们T细胞,这一天天的,想办法让你们保持正常的功能已经不容易了,咋还自己乱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