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2025年04月01日14:14:06 科学 1022

在人类的生活中,玻璃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材料。它的身影无处不在,从我们居住的房屋窗户,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器皿,都能看到玻璃的存在。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独特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早在五千多年前,简单的玻璃珠就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两千多年前,古罗马人创造出了真正的玻璃器皿,从此玻璃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玻璃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玻璃的独特特性源于其分子结构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₂),在其分子结构中,二氧化硅分子保持着类似液态时的自由状态,形成了独特的非晶态网络结构

硅氧四面体通过共享氧原子连接,构成了没有重复规律的三维网络。这种结构使得玻璃具有一些看似矛盾的性质。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在理想条件下,纯二氧化硅玻璃的抗压强度非常高,可达1000兆帕,相当于每厘米能承受10吨的压力,这主要得益于硅氧键的强大结合力。每个硅原子与四个氧原子形成的共价键,键能达到452kJ/mol,是碳碳单键强度的1.5倍。

即使经过千年的风化,古玻璃样本的硅氧网络完整性仍能保持在85%以上。此外,玻璃没有明确的熔点,当温度升高时,它会逐渐软化而非直接熔化,这使得玻璃在面对极端温度变化时表现出独特的韧性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然而,玻璃在自然界中的降解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潮湿的环境中,以亚马逊雨林为例,雨水中的碳酸(pH≈5.6)会与钠钙玻璃发生置换反应,导致玻璃表面发生微量变化,但这个反应每年仅能使玻璃表面削减约3微米。

而对于中世纪教堂的钾钙玻璃(含K₂O),其分解速度更是缓慢,每年仅为0.5微米这种缓慢的分解过程,就如同用橡皮擦擦拭花岗岩,表面看似在变化,但实则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在自然界的物理风化作用下,玻璃的分解也有其特点美国犹他州的强风区,石英砂粒以每秒30米的速度撞击玻璃表面

这种物理摩擦能够在百年内磨平酒瓶上的文字。但需要注意的是,被磨损掉的玻璃只是改变了存在形式,从大块的玻璃变成了微小的颗粒,并非真正的降解。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除了上述因素,生物因素也对玻璃的分解产生一定影响。在波罗的海的某些区域,藤壶进化出了独特的吸附器官,它们分泌的酸性黏液能够在玻璃表面形成蜂窝状的蚀坑。

不过,这些海洋生物对玻璃的“破坏”效率并不高。要啃穿一个啤酒瓶底,需要同一群藤壶连续工作150代,大约300年的时间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而且,酒瓶会随着洋流的流动而改变位置,藤壶在幼年期也会随波逐流,难以在同一地点持续数代进行“工作”。由此可见,生物因素对玻璃分解的影响虽然存在,但作用相对较小,只有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才会有所体现。当玻璃制品沉入海底时,情况又有所不同。沉入海底非但不能加速玻璃的分解,反而会减缓其分解速度

在深海环境如马里亚纳海沟底部,静水压力超过1000大气压,低温仅为2 - 4℃,这样的环境使得玻璃的腐蚀速率被压制到每年仅0.01纳米以下。2016年打捞的泰坦尼克号残骸中,船舱的玻璃经过百年浸泡依然完好无损,只是表面形成了一层独特的“水合硅胶层”。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在沙漠中,玻璃则面临着昼夜之间高达50℃的温差白天的高温促使钠离子迁移至表面,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白霜;而夜间的露水则将这些可溶物质带走

这种循环作用使得玻璃表面逐渐失去透明度,但也意外地形成了一层保护性的风化外壳撒哈拉沙漠出土的腓尼基玻璃珠,正是依靠这种“自我修复”机制存世超过3000年。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在当今时代,现代环境对玻璃的寿命产生了显著影响。酸雨的侵蚀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酸雨的酸性成分对中世纪教堂的铅玻璃造成了损害,使其流失速度达到了每年3微米,这一速度是工业革命前的30倍。随着时间的推移,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玻璃表面发生化学反应,逐渐削弱玻璃的结构,导致玻璃的外观和性能发生变化,表面可能变得粗糙,透明度也可能降低。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此外,微塑料污染也给玻璃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污染催生了新型玻璃微生物群落,虽然目前它们对玻璃的分解能力还相对较弱,但在未来的数百年内,它们有可能演化出更高效的分解能力,这可能会进一步缩短玻璃的寿命

玻璃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存多久?为什么? - 天天要闻

玻璃的存在和其在自然界中的分解过程,让我们对这种材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玻璃的悠久历史,到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物理特性,再到在自然界中复杂而缓慢的分解过程,每一个方面都展示了玻璃的独特之处。

同时,现代环境对玻璃的影响也提醒我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对各种物质的存在和变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环境保护,以减少对各种材料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 天天要闻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成年人大脑中能否产生新生神经元?对于这一问题,神经科学家已经争论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纪之初,被誉为“现代神经科学之父”的神经组织学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认为,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是固定、终末化且不可改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神经科学家都认为在儿童时期过后,人类的神经元就已经全部成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