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长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国内圈养条件下最高龄犀牛,动物园:它虽患病但未处于弥留之际

2025年07月08日18:23:20 科学 1304

7月8日,吉林省长春市动植物公园发布视频称,陪伴了长春市民四十五载光阴,见证几代人成长的白犀牛“犀犀”,如今行动迟缓、感官迟钝,还身患疾病,引发网友关注。

陪伴长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国内圈养条件下最高龄犀牛,动物园:它虽患病但未处于弥留之际 - 天天要闻

躺在犀牛馆内馆里的白犀牛“犀犀”(视频截图)

陪伴长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国内圈养条件下最高龄犀牛,动物园:它虽患病但未处于弥留之际 - 天天要闻

白犀牛“犀犀”正在吃草(视频截图)

视频画面显示,白犀牛“犀犀”安静地躺在公园犀牛馆内馆里,作为长春市动植物公园的活化石,也是吉林省最后一只白犀牛,最终难敌衰老与疾病的双重侵袭,未来长春或许再难有白犀牛的身影。在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为“犀犀”祈福,“希望犀犀能闯过这一关”。

陪伴长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国内圈养条件下最高龄犀牛,动物园:它虽患病但未处于弥留之际 - 天天要闻

网友小时候和“犀犀”的合影

2023年7月,长春市动植物公园曾发布视频称“犀犀”43周岁了,祝愿老朋友永远开心健康快乐。有不少网友称,自己小时候曾到公园看过“犀犀”,“从小时候看到人近中年”,并晒出了过去拍摄的照片。

陪伴长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国内圈养条件下最高龄犀牛,动物园:它虽患病但未处于弥留之际 - 天天要闻

专家组到犀牛馆进行现场临床检查(图片来源:长春市动植物公园)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7月7日,长春市动植物公园公众号发布文章称,今年2月,“犀犀”嘴部出现类似水泡样溃疡,每次进食都显得有些艰难。为此,公园多次邀请相关动物专家进行会诊和治疗,保育员和兽医也会每天为“犀犀”清洁伤口,涂抹特制药膏,但直至目前,病情仍未得到痊愈。

陪伴长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国内圈养条件下最高龄犀牛,动物园:它虽患病但未处于弥留之际 - 天天要闻

长春市动植物公园犀牛馆前的介绍牌(视频截图)

7月8日,极目新闻记者联系到长春市动植物公园,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犀犀”是公园现存唯一一只雄性白犀牛“犀犀”,出生于1980年,如今已逾45岁高龄,相当于人类的百岁老人,是目前国内圈养条件下最高龄的犀牛。

长春市动植物公园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社交平台上发布“犀犀”的视频,主要是由于它年纪较大,再加上现在生病了,仅在内馆活动,因此才用视频的方式给大家分享“犀犀”的情况,并不是“犀犀”快要不行了。

公开资料显示,白犀,又叫白犀牛、方吻犀,属于奇蹄目犀科,生活于非洲丛林以及草原地带。全身厚皮,异常粗壮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吻部上面长有双角。喜结小群生活,多在傍晚、夜间和清晨活动。性情温和,一般不主动攻击人,它反应比较迟钝,视觉很差,但听觉和嗅觉敏锐。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

来源:极目新闻 B48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 天天要闻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成年人大脑中能否产生新生神经元?对于这一问题,神经科学家已经争论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纪之初,被誉为“现代神经科学之父”的神经组织学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认为,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是固定、终末化且不可改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神经科学家都认为在儿童时期过后,人类的神经元就已经全部成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