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2025年05月17日15:23:04 健康 1511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现在天气一冷一热,变化特快,社区门口的医院天天爆满,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光是咳嗽喘不上气的就一波接一波。

有的老爷子昨天还溜弯呢,第二天就躺床上输液;有的老太太看着挺精神,一感冒就喘得不行。

医生一看病例摇头叹气,说这些人不是没办法,而是压根儿没防着。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很多人以为哮喘就是小时候得的“气管炎”,或者是那种天气一变脸就犯的“老毛病”,其实要说清楚真相,还得从不太起眼但很关键的地方说起。

哮喘本身不是个新鲜病,但一到老年人身上,问题就变得特别棘手。

这一类人肺功能原本就开始退化,黏膜变薄、纤毛变弱,气道里的“清洁工”干活效率大打折扣。

再加上抵抗力下降,点儿火星都能点着一大片干柴。可更诡异的是,很多老人看着挺健康、饭量也不小、身体也不虚,怎么说哮喘就哮喘了呢?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这时候就得提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大盲点——长期接触洗衣粉、消毒液这些家里常见的“清洁用品”,其实才是慢性哮喘的隐形推手。

有个欧洲环境与肺部健康研究联盟(ECRHS)的调查追踪了6521名中老年志愿者,时间长达20年。

研究显示,那些每周使用清洁剂三次以上的家庭主妇和老人,其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42%,其中哮喘类症状明显偏多。

尤其是氯类消毒液、芳香型清洁剂,以及洗衣粉中加入的增白因子等,这些成分虽然清洁力强,但在挥发过程中会刺激气管黏膜,引发慢性炎症。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老人身体修复速度慢,一点点损伤积攒着,到某一天,气道一收缩,就喘得上不来气。

别看是家里搞卫生的小事儿,真不是闹着玩的。

有些老人自己身体还好,问题是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天天跟这些清洁剂打交道,闻得久了,就像每天吸一口化学气体,肺慢慢就“熏”坏了。

而这些慢性损伤不是一下子发作,而是潜伏了两三年,甚至更久,等身体状态一差,就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清洁剂,还有一个更让人意想不到的诱因,那就是睡觉的姿势。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老人很多都有腰背痛、关节不好,有的睡觉时候喜欢垫高头、有的干脆窝着睡,还有一部分人喜欢靠在沙发上眯一觉,这种习惯看起来无害,其实对呼吸系统的压迫非常大。

仰着头睡,会让气道过度张开,反而容易干燥、损伤;而窝着睡或是身体蜷缩,会让肺叶扩张受限,换气不足,久而久之就会诱发慢性缺氧状态。

美国加州睡眠研究中心的一项分析数据显示,老人群体中,长期保持不正确睡姿的人群,其夜间缺氧次数比正常睡姿的人群多出2.7倍,而这种夜间缺氧正是慢性哮喘病人夜间发作的一个关键因素。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有些老人自己不察觉,家人也不注意,一到夜里就咳两声、喘几下,还以为是感冒,结果根本不是,问题出在肺活量压根儿没恢复过来。

还有个大杀器,谁都没想到的——冷食冷饮不是说冰淇淋,是那种冰箱里拿出来的剩饭、没热透的汤、凉的豆浆。

老人牙口不好,吃饭不快,有的索性就吃凉的。这种饮食习惯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寒气积滞中焦,进而影响肺气运化。

听起来像是中医那套,其实跟现代医学也能对得上号。研究指出,胃肠道感受寒冷时,会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影响支气管收缩,增加哮喘敏感性。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而且老人常常合并慢性胃病、反流性食管炎等问题,这些病会让胃酸倒流进气管,尤其是饭后躺下时更明显。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文献资料指出,超过70%的老年哮喘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现象,而其中有52%的人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光靠治气管是没用的,得从根源上修胃、改习惯,不然喘得永远没完。

接下来还得讲讲一个超级冷门但又无比重要的点,那就是——体温调节能力。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老人不同于年轻人能自动调节身体温度,他们身体对冷热的反应会有延迟。

很多老人平常嫌麻烦,冬天出门也不戴口罩、围巾,早上遛弯风一吹,冷空气就钻进鼻腔。

冷空气并非仅仅使人打个喷嚏那么简单,它会直接致使气道产生高反应性收缩,进而激发支气管痉挛

一项由北大公卫学院发布的寒冷环境对呼吸系统影响研究中明确指出,老年人在环境温度每下降1°C时,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风险增加6.3%。

特别是在清晨5-7点这段时间,空气湿度低、温差大,是哮喘和心脑血管病高发的时间段。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而很多老人喜欢起早走一走,反而撞在“雷点”上。

讲了这么多,其实归根到底一句话:不是老人身体不行,而是环境、习惯、微小的生活细节在不断摧毁他们本来还能正常运作的呼吸系统。

有些老人生了一次哮喘,吃药好了,就不当回事,可是没改掉源头,过段时间再犯,恶性循环,最后整个人都虚了。

说到这,有些家属也会问,那是不是多吃点补品、多锻炼就好了?这个想法听着没毛病,其实真不太靠谱。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锻炼得讲究方法,吃补品更得对路子。拿锻炼来说,有的老人肺功能不好,还非得去公园晨跑,结果冷空气一吸直接诱发哮喘。

还有的吃人参、鹿茸这些大补的东西,结果上火,反倒引起咽喉水肿,加重气道反应。

正确的做法是循序渐进,散步、慢走、太极是适合大多数老人的方式,而且一定要错开清晨低温时段。

说完预防,也得说说“禁止”。有两个特别关键的地方,老人绝对不能碰,一个是滥用喷雾,一个是随便断药。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很多老人有哮喘喷雾,有的自以为聪明,一喘就猛吸几口,喷得多了气道会产生“耐药性”,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而另一些人觉得自己好了,药吃两天就停,结果反弹更快。

此类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监控下逐步调整,绝不可自行肆意更改,不然将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老年人的哮喘不是单一的呼吸病,而是一个牵动全身系统的信号,一旦“响了”,背后可能是一连串的健康警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马苗苗,许露,何海艳.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探析[J].心理月刊,2022

感冒哮喘的老人扎堆!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牢记 “4预防2禁止” - 天天要闻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21岁驼背畸形女孩术后增高5厘米!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勇闯手术“禁区” - 天天要闻

21岁驼背畸形女孩术后增高5厘米!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勇闯手术“禁区”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二病区收治了一名特殊的脊柱侧弯女孩小莉(化名)。小莉今年21岁,身高160cm,体重仅有35公斤。多年的驼背畸形让小莉的性格非常内向,不善言语。通过外科手术,小莉的身高增长了5cm,背部畸形也有了极大的改观。入院后,脊柱外科李晶教授和王孝宾副教授为其接诊治疗,但初步的检查结果却令...
复旦大学再获1亿元捐赠,重点支持复旦附属医院发展 - 天天要闻

复旦大学再获1亿元捐赠,重点支持复旦附属医院发展

今天(5月17日),距离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日还有10天,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成立,重点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的持续发展。基金启动资金1亿元人民币,由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捐赠。计划2027年复旦上医创建一百周年之际,基金达成首期5亿规模,到健康中国2030实现时...
男子疑因高反抢救无效后离世 医生提醒:不要洗头洗澡 - 天天要闻

男子疑因高反抢救无效后离世 医生提醒:不要洗头洗澡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一名男性游客在四川四姑娘山旅游时疑因高原反应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离世此事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也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医生提醒:不要洗头洗澡将该名游客送至医院的司机发帖称,5月9日,他在网约车平台看到有人发布返回成都的顺风车订单,便和对方取得联系。次日早上8时21分,他抵达出发点后,发现该男子是...
关于八段锦,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 天天要闻

关于八段锦,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八段锦,起源于北宋,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完美”,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
总是打呼噜?别不当回事,这4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 天天要闻

总是打呼噜?别不当回事,这4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深夜,当你的枕边人发出震耳欲聋的鼾声,你是否曾愤怒地用枕头捂住耳朵?或者自己被鼾声惊醒后,发现喉咙干痛、头痛欲裂?全球有近10亿人正在经历这样的困扰。打呼噜,这个被戏称为“睡眠交响乐”的现象,远不止是噪音问题——它可能是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
想要远离肺气肿并发症,日常必须做到4点,缺一不可 - 天天要闻

想要远离肺气肿并发症,日常必须做到4点,缺一不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