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减肥话题爆火,警惕“减肥变美”语境下的肥胖歧视

2024年02月26日11:32:07 健康 8826

贾玲减肥话题爆火,警惕“减肥变美”语境下的肥胖歧视 - 天天要闻

大年初一,瘦身成功后的贾玲首次公开亮相,畅聊新作《热辣滚烫》的幕后故事。直播中,贾玲连说话的声音和语气都变得温柔了,让网友不敢相认。直到她说“现在可能有一点点疲惫吧”,表示自己来直播前练了2小时,“练了臀和腿,可能就有点累了”,边说边露出了贾玲式的带梨涡的笑容。

“贾玲成功减肥100斤”,成为今年春节热议的话题,“贾玲减肥变美了”还登上热搜。这确实是一个减肥励志故事,但是在“减肥变美”语境下,需要警惕加剧对肥胖体型人员的偏见和歧视。全社会要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也要避免对肥胖的污名化。

事实上,贾玲本人就曾因肥胖而被嫌弃,遭遇歧视甚至羞辱。据报道,贾玲曾在参加金星秀时首次谈起因胖被姐姐嫌弃的事,她表示当时自己才27岁,在家上厕所的时候,姐姐就站在厕所门口看着她,让她非常疑惑。没想到姐姐贾丹嫌弃地吐槽贾玲“你看你胖的,你看你这么胖,怎么对得起家里人”,光是吐槽还不够,姐姐还飞起一脚将贾玲踹下马桶,一点也不给她面子。另外,贾玲当初还没有出名的时候,一星期只有一场相声演出,100块钱都赚不到,为了糊口,她兼职跑剧组到酒吧打工赚钱,却因身材肥胖遭到羞辱。

所以,贾玲成功减肥算是“扬眉吐气”,也带火了她导演与主演的《热辣滚烫》。而由于涉及减肥话题,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就曾引起争议,有部分观众担心电影“丑化”肥胖人群,给肥胖群体贴“黑标签”。在流行减肥、“以瘦为美”的当下,如何避免对肥胖的偏见和歧视,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2023年,媒体曾报道,辽宁大连一女士吐槽应聘海底捞洗碗工因体重原因遭拒,认为海底捞歧视偏胖女性。该女士出示的聊天记录显示,在招聘人员提及相关工作要求后,她询问“有体重要求吗”,对方便提问“方便告知一下身高体重吗”,而在她表明身高168cm、体重140斤后,招聘人员表示“抱歉不太合适”。而类似的在求职、就业中遭遇体重歧视的不在个别。

体重也是中小学生遭遇歧视、校园霸凌的原因之一。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发现,最容易使孩子被欺负的原因往往不是种族、宗教、身体残疾或者性取向,而是体重。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人类发展和家庭研究教授普尔博士指出,因为体重被指指点点,会加剧当事人的不健康行为。例如,在体育课上受到嘲笑的胖学生通常会开始逃课,以避免被人欺负。在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少年儿童体重超重或肥胖,针对体重和身高的歧视日渐增加。落基山儿童医院首席医务官雷金纳德·l·华盛顿博士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项报告中写道:肥胖少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大学资助要少于普通身材的女孩。该报告在回顾了现有的研究后发现,在医生、教育工作者、家庭成员和同伴之中都存在着偏见,近半超重女孩称自己因为体重问题而被家人戏弄。

“孩子因肥胖遭遇歧视,怎么办?”这也是我国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合计为50.7%,已超过半数;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9%,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4%。超重、肥胖,是我国儿童青少年成长需要注意的问题,但培养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饮食习惯,重视控制体重,不能对超重、肥胖儿童有偏见,以污名化肥胖的方式来刺激儿童青少年减肥。如果同学和老师取笑肥胖的孩子,就会让他越来越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体育锻炼,还有的孩子因肥胖而变得自卑。

可以预计,贾玲成功减肥会带来一波瘦身热,“贾玲都能减肥,你怎么不行”会成为励志口号。但是每个个体是不同的,全社会要形成崇尚运动和健康的氛围,而不宜单纯“以瘦为美”,丑化肥胖。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要采取措施鼓励他们多锻炼,多参加户外运动,提高体质,与此同时,要教育引导每个学生正确对待体重,不要歧视、嘲笑肥胖的同学,体型肥胖的同学也要充满自信。 □ 熊丙奇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不要模仿!往体内注射毒液近18年,美国男子血液产生蛇毒抗体,此前已截掉部分手指 - 天天要闻

不要模仿!往体内注射毒液近18年,美国男子血液产生蛇毒抗体,此前已截掉部分手指

出于对毒蛇等有毒动物的着迷,美国男子蒂姆·弗里德在近18年时间里数百次向自己体内注射毒蛇毒液,并故意让毒蛇咬自己,希望以此对蛇毒免疫。△蒂姆·弗里德(中间)在加州旧金山南部的一个实验室里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3日报道,经专家检验,弗里德的方法似乎有用,其血液已对蛇毒液中的多种神经毒素产生免疫力。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多吃含类黄酮的食物,或能保护大脑,远离老年痴呆 - 天天要闻

研究发现:多吃含类黄酮的食物,或能保护大脑,远离老年痴呆

在岁月的长河中,大脑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而老年痴呆,无疑是其中最令人揪心的一种。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患者的记忆与认知,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幸运的是,科学家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