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脂肪肝是一个“时髦”病,很多人都有。
但你知道,是怎么确诊的吗?
脂肪肝的最早诊断往往是患者在体检或者其他原因就诊时检查腹部超声发现,当腹部超声提示肝脏呈现前部增强后部减弱即“亮肝”时,超声科医生会给出脂肪肝的诊断。
但影像学诊断只是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之一,对于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需要专科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从病因和危险因素来说,能量代谢过剩是引起肝内脂肪沉积最常见原因,但酒精、药物(糖皮质激素、口服雌激素、甲氨蝶呤、胺碘酮、丙戊酸、阿司匹林、伊利康唑、噻嗪类利尿剂、环磷酰胺、他莫昔芬等)、铜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等也会导致肝脏脂肪沉积。
另外,合并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中,年轻患者需要排除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伴转肽酶升高时需要和饮酒、药物、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相鉴别;伴球蛋白或者免疫球蛋白升高需要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鉴别;腹部超声有不均匀脂肪肝时需和其他引起肝占位的疾病鉴别;如果临床诊断肝硬化需要及时完善肝脏硬度、胃镜检查、腹部增强CT或MRI来评价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
多数患者在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础上可以诊断。如果病因诊断仍不肯定或者病情程度判断不清楚的可考虑肝活检。
所以,脂肪肝虽然常见但并不简单,一旦发现脂肪肝,建议到医院就诊完成病情评估,并制定后续长期管理方案。
长期管理方案
这个长程管理方案主要是指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维持以及必要情况下的用药和长程监测管理模式。
脂肪肝本身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在疾病早期受生活方式影响可呈进展或逆转的双向变化。
因此,对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长期维持,实现减重并长期维持仍被视为第一要务。患者减重可带来生化和组织学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议患者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每周减0.5—1kg。
有研究表明,患者减重5%可实现肝脏脂变减轻;减重7%-10%可改善炎症和肝纤维化。
另外,医生可能会给部分脂肪肝患者处方保肝药帮助改善肝功能,但即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也并不代表脂肪肝就完全好了,脂肪肝消失需要组织学证据,包括脂变程度、肝内炎症和纤维化的消退。
针对脂肪肝炎症和纤维化,新药研发如火如荼,患者可与医生充分沟通,尝试参加适合的新药临床试验。而即使经过治疗实现了脂肪肝消失的组织学证据,如果患者再次体重增加或接触危险因素时,脂肪肝还可能反复。因此,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长程管理方案。
所以,脂肪肝诊疗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打持久战,制定患者参与的个性化长程管理方案。
作者

吴晓宁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肝病方向的科研骨干;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青年委员,北京临床流行病学会青年委员。
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中华肝脏病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审稿人,《iLiver》青年编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组者发表SCI文章10篇,中文10余篇。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