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常言道”是国内首个以炎症性肠病为主题的中医科普栏目,寓意为“肠炎道”;“常言道”的创作团队是以陈延教授为主体的广东省中医院炎症性肠病慢病管理团队,陈延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强调中医科普的专业性是他的风格,所以本栏目也可理解为“肠延道”;本栏目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为炎症性肠病患者选择中医方案出谋划策。
我们对克罗恩病患者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体重有没有增加?”因为克罗恩病很多会累计小肠,而小肠是人体营养吸收的重要器官,所以,85%以上的克罗恩病患者都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一般来说,克罗恩病患者给人的普遍印象就是“美女”: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贫血);营养状态的改善是克罗恩病病情好转的重要指标之一,只要经过治疗,患者的营养状态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就说明这种治疗方案是有益于患者的,因此,我们非常关注患者的体重有没有增加。

但世事无绝对,还是有些克罗恩病患者体重超过正常,甚至有些人达到了肥胖的标准;既然营养状态的改善对克罗恩病是有益的,为什么我们要调整肥胖病人的生活和饮食呢?因为《黄帝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过瘦固然是病态,过胖也是不正常的。现代医学发现,肥胖的克罗恩病患者更难诱导缓解,更易复发,住院的负担及成本更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药物动力学的改变(高体重会导致药物半衰期缩短和谷浓度降低)与肥胖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导致了肥胖的克罗恩病患者对于药物应答较差,就算使用生物制剂,应答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另外,肥胖的克罗恩病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时候,也较非肥胖的克罗恩病患者更具有挑战性。与全身型肥胖相比,中心型/内脏型肥胖患者更容易发生不良结局(穿孔、狭窄、手术等),原因可能是其脂肪细胞增生肥大更为突出,所增生的脂肪组织中常驻的免疫细胞可被诱导形成更具有促炎作用的亚型。

既然肥胖型的克罗恩病患者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饮食方面又应该如何处理呢?
“迈开腿”(耐力训练)仍然是目前减重的首选方式,一般不建议疾病活动时采用低能量饮食进行减肥。
中医认为克罗恩病出现肥胖是缘于脾胃虚弱、阳气下陷、三焦功能失常导致痰湿积聚,最终形成肥胖状态。因此,中医指导的饮食调整需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健脾益气、升发阳气、通畅三焦、温化痰湿。
健脾益气方面,可以使用黄芪、党参、五指毛桃、砂仁、茯苓等药食同源类食材进行烹饪。如果平时有疲倦、乏力、大便偏烂、舌淡、舌苔不厚的情况者可考虑用下面的食谱调理:
黄芪茶树菇虫草花炖瘦肉
材料:黄芪15g,干茶树菇、干虫草花、瘦肉适量,带皮生姜2片,蜜枣1个。
做法:干茶树菇、干虫草花热水泡15分钟,将所有材料加入炖盅中,加入矿泉水或山泉水至食材上方一拇指甲高度,隔水炖2小时。
升发阳气方面,可以多使用芳香类食材,譬如紫苏叶、茼蒿、香菜、荷叶、鸡蛋花等。如果平时有气短、头晕、腹胀等情况者可考虑用下面的食谱调理:
荷叶蒸冬菇鸡腿肉
材料:完整干荷叶1片、鸡腿1-2只、广式腊肠1/3段、干香菇3个、适量陈皮丝。
做法:干荷叶洗干净后,用冷水泡软;鸡腿去骨,切成块,用适量生抽、淀粉、糖、盐、花生油腌制20分钟;香菇洗干净后,分别放入冷水中浸泡至发软,泡软香菇切条;腊肠切片;上述材料除荷叶以外,倒入大碗中,加入陈皮拌匀,然后用荷叶把食材包裹;锅中烧开水后,大火隔水蒸15分钟便可食用。
通畅三焦与温化痰湿方面,两者均可使用理气类食材,通畅三焦可以使用譬如藕尖、白萝卜、芦根、荷梗等。温化痰湿方面可以使用佛手、砂仁、陈皮等。如果平时有舌苔厚腻、身体困重的患者可以用下面的食谱调理。
砂仁陈皮荷梗白茶
材料:碳培砂仁2粒、新会陈皮1瓣、荷梗1-2g、白茶6g。
做法:砂仁掰开、陈皮掰细、荷梗、白茶放入紫砂壶中,前3泡加入沸水后5-6秒出汤饮用,后面出汤时间随着每次泡数增加,比上一泡出汤时间延迟6秒出汤,直至茶味味道变淡后,将上述材料导入养生壶中进行煮茶,一般煮5分钟就可出汤饮用。
除了饮食调整外,还可以配合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拍打、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增强气机运行效率,促进饮食代谢,减少痰湿产生。
在穴位选择上,主穴可以选择双侧天枢、足三里进行针刺、艾灸、穴位贴敷,若湿热体质而见舌苔黄腻、口干口苦者,则可加大肠俞、水分,若脾肾阳虚而见腰膝酸软、畏寒则可加肾俞、关元。若是腹型肥胖,可以用艾草精油2滴、生姜精油2滴与10滴橄榄油混合,对带脉所经过的部位进行按摩,直至精油吸收后,再使用艾灸箱艾灸中脘、神阙、双侧天枢。
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医传统运动疗法,譬如八段锦、五禽戏、站桩、呼吸吐纳等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提高基础代谢率,进而达到减肥效果。

常言道 | 治疗克罗恩病,为什么医生会推荐贵药?
常言道 | 克罗恩病可以停药吗?
常言道 | 益生菌与益生元,怎么服用才合适?
医学指导:

陈延,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消化科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炎症性肠病慢病管理团队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补土学术流派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委员,世界中联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炎症性肠病联盟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
目前负责中医补土学术流派理论研究工作,在中医理论方面有一定优势;作为炎症性肠病慢病管理团队负责人,擅长使用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跟师广东省名中医余绍源教授,擅长使用中医药治疗痞满、泄泻、便秘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编中医专著9部,撰写相关论文60余篇。
炎症性肠病慢病门诊:周四下午,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住院部二号楼十楼慢病门诊。(明确诊断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至慢病门诊现场加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黄智斌 陈延
执行编辑:竹心有天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