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体温基本恒定在37 ℃ 左右,身体自己能调节体温,如排汗和中枢调节。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正常温度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热,当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正常温度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冷,我们的脑就会本能的指挥我们通过增加或减少衣服来控制身体温度的稳定。
那为什么要“春捂”了?我们人体在冬季保暖衣物的保护后,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平衡。如果你过早地脱下冬装,将自己暴露在稍微温暖但不稳定的温度下,体温调节机制将无法建立新的平衡,尤其容易引起身体冷热失衡,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的侵袭。同样,“秋冻”也是同一个道理。
另外,“春捂秋冻”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因为春天气温有升有降,需要增减衣服来平衡人体温度,以免被杂病困扰。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很大。如果过早脱下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很难适应,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冬天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天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此时病菌侵袭身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一般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温度时,最好继续“忍受”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超过这个温度的时候,可以考虑脱掉一些衣服。
其次,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冷热的耐受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的时候没有感到喉咙发烫和出汗,即使气温略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匆忙脱衣服。如果你觉得“捂”身体会出汗,不妨尽早换衣服。否则,你“捂”着身体出汗,再被冷风吹一吹就会着凉。
另外,早春气候变化大,即使气温比冬天暖和,但人体内的阳气大部分未能及时生长和辐射。气温骤降,抵抗力弱的人容易感冒。所以,早春时节,要多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下冬装。尤其是清明节前,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进入清明节后,随着春雨的到来,气温会逐渐平稳回升。这时候根据天气变化,可以适时减少衣服。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比上部差,容易受寒。所以“春捂”要重点保暖手腕、腰、肚脐、小腿、脚。厚裤厚袜不宜过早减,脚常泡热水。睡觉的时候下体盖要厚一点。
总结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