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2025年05月20日15:23:09 健康 157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一群在抑郁症诊断下活到了七十岁的人,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这些人不是靠什么神奇药方,也不是靠突然开悟。

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 天天要闻

他们的生活反而变得更“少”,有些事,他们一旦得病之后,就不再做了。

很多医生在长期追踪患者的生活习惯时发现,那些活得长、病情稳定、情绪起伏变少的人,并不是比别人更坚强或更乐观,而是他们在某些事情上干脆利落地停了。

这些事,普通人天天在做,但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是最容易消耗心理能量和生理功能的隐形炸弹。

其中最关键的一件,是停止无效的情绪社交。社交这事,很多人觉得是对抗孤独的关键,但对抑郁症患者来说,频繁社交反而是负担。

尤其是那种非深度、非真实、以维系表面关系为主的互动,比如无休止的微信群应酬、强行出席家族聚会、被动接电话、回信息。

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 天天要闻

对健康人来说这就是日常,对病人来说是情绪掏空。一项在北京安定医院进行的研究发现。

抑郁症患者在参与每周三次以上低质量社交活动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上升了26%,而睡眠紊乱正是复发的重要前兆。

这种负担不是主观情绪的问题,是神经系统实实在在的反应。每一次应酬式互动,都会刺激大脑杏仁核区域的警觉机制。

进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而这些激素在情绪恢复期反而是毒药,抑郁症患者本就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再加一剂压力激素。

等于直接打乱重建中的平衡。那些能活得久的病人,很早就放弃了“非必要不拒绝”的社交原则,变成“非意义不参与”,外人看着孤僻,其实是主动自保。

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 天天要闻

第二个他们共同停止的行为,是反复进行情绪内耗式自我分析。这个动作表面上看起来是反思、是觉察,但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重复。

大脑前额叶在抑郁状态下会过度活跃,特别是内侧前额叶皮质,这个区域跟反复回忆、内心独白、反刍性思维直接相关。

很多患者在夜里一个人开始想自己是不是太差、是不是伤害了别人、是不是不值得被爱,这种“逻辑分析”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激活更多负面回路。

哈佛大学的一项影像学研究发现,重度抑郁患者在进行“为什么我会这样”的自我提问时,大脑网络中与负面情绪连接最密切的默认模式网络被持续激活。

抑制了积极情绪的调节区域。这种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形成脑区功能重塑,即便后期用药物干预,疗效也会下降。

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 天天要闻

而那些七十岁还活着的患者,他们早期就学会了中断这类思维,有些人通过简单的行为转移,有些人学会用外部任务中断思绪链条。

他们不再试图从逻辑上解决情绪,而是直接绕开情绪的泥潭,不再进入自我诘问。

第三件他们不再做的事,是拼命追求“回到正常”。这点非常重要。

很多抑郁症患者陷入一种强烈的目标感,要努力变得像以前一样,要重新变回高效、快乐、有社交能力、有职业竞争力的自己。

这种追求的背后,其实是对现状的否定,是把自己变成一个需要“被修复的坏掉物品”。医生最怕的不是患者没有动力,而是有错误方向的动力。

因为这种方向只会让人反复撞墙,失败感越来越强,病情越来越不稳定。

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 天天要闻

美国心理学协会有一项关于长期康复抑郁症患者的质性研究,其中最有启发的一组结论是:高龄存活患者中。

那些不再设定“必须变好”目标的人,情绪波动范围明显缩小,复发周期延长。

反倒是那些过度投入康复计划、每周排满心理咨询和提升训练的人,更容易在失去控制感时崩溃。

真正健康的状态,不是走回从前,而是承认现在不一样了,然后在新的状态中找到最低消耗的生活方式。这种接受,其本质就是对神经系统进行一种更为温和的修复。

长期抑郁的人大脑结构会改变,这是客观事实。海马体萎缩,前额叶灰质减少,这些都会影响记忆、专注、情绪调节能力。

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 天天要闻

所以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的认知水平和情绪强度。那些能走远的患者,都不再幻想恢复到“最佳状态”,而是用当下的能力重新设计生活。

他们既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又无意追求效率,更不会复制他人的生活。他们的节奏常常是被旁人误解的慢和懒,但医生清楚,这是一种极其高效的心理节能模式。

很多人以为抑郁症的治疗靠的是药物、心理咨询,其实更关键的是患者对自己节律的重新安排。

人是一个生物体,长时间处于高度精神消耗状态,不管吃什么药,也压不住焦虑。能活得久的抑郁症患者,往往是生活动作被极度简化的人。

吃饭时间固定,作息不变,手机使用有限,关系维持有限。他们切断了大量外部刺激,也就避免了那些不确定性的攻击。

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 天天要闻

有个医生提过一个观察:那些能在患病后活到老的病人,不是更积极,而是更“钝感”。他们对外部的评论、自己的变化、别人的期待,反应都变得迟缓。

他们好像失去了感受力,但其实是停止了对外部世界的过度响应。他们对快乐和悲伤的反应都变淡了,但正因为这种平缓,才撑过了一次次起伏和崩溃。

问题:为什么有些抑郁症患者看起来非常理性,却迟迟无法恢复?

这是个结构性的问题,要从大脑网络运作方式来解释。理性功能主要由前额叶皮层所主导,涵盖逻辑推理、判断以及冲动抑制等方面。

但在抑郁症中,这一脑区虽然功能看似完好,实际上跟情绪脑区之间的连接出现了“去同步”现象。

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 天天要闻

也就是说,这些人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却无法真正感受到情绪上的缓解。认知和情绪脱节,让他们成为“功能正常但情绪失败”的状态,外人很容易误判他们病好了。

这种状态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当事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却始终做不到,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挫败感。理性成为了批评自己的工具,而不是修复的工具。

医学上这种人被称为“高功能抑郁患者”,他们常常隐藏得最好,却复发得最频繁。

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继续强化认知训练,而是要帮助他们重建情绪连接。

比如通过音乐、运动、动物接触等非语言方式,慢慢找回感觉。恢复从来不是靠讲道理,而是靠重新建立情绪和身体的通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凌琰鑫,汪雨婷,邓杰,等.抑郁症多模态磁共振脑成像与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25,16(04):126-131+144.

医生发现:能活70岁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后,就不做这3事了 - 天天要闻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全国新冠阳性率攀升?这份防治锦囊请收好! - 天天要闻

全国新冠阳性率攀升?这份防治锦囊请收好!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乔芮/文 张林康/图)5月20日,“新冠感染又抬头”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5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全国多地新冠阳性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哪些人群需重点防护?有哪些常备药?……这份防治锦囊请收好!...
这4个器官“用得勤”的人,更长寿 - 天天要闻

这4个器官“用得勤”的人,更长寿

尽管长寿老人们存在生活习惯、饮食上的偏好和差异,但他们大都有个共同特征——勤快。这份勤快并非单纯的身体忙碌或高强度运动,总结起来可概括为“四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些器官要勤用,教你科学地“少静多动”。
注意!重症哮喘不能拖!有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 天天要闻

注意!重症哮喘不能拖!有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重症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极端表现形式,其本质为气道持续性、剧烈痉挛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相较于普通哮喘的可逆性发作,重症哮喘的核心特征在于常规治疗无法缓解,且病情进展迅猛,可能在数小时内引发不可逆的器官损伤甚至死亡。临床表现1.极度呼吸困难患者常呈强迫端坐位,因气道严重阻塞需动用全部呼吸肌辅助呼吸,表现为...
蜂胶哪个牌子好?国产蜂胶实力排行榜前十,第一名凭啥登顶? - 天天要闻

蜂胶哪个牌子好?国产蜂胶实力排行榜前十,第一名凭啥登顶?

蜂胶哪个牌子好?国产蜂胶实力排行榜前十,第一名凭啥登顶?咱今天不说啥枸杞配保温杯,咱聊聊那会飞的“营养快递员”——蜜蜂,它们可是给咱送来了好东西,叫“蜂胶”,这玩意儿可有“紫色黄金”的美称呢!为啥叫这名儿?因为它跟黄金一样,稀少又珍贵。咱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