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李新立教授分享了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深入解读了芪苈强心胶囊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关键机制与作用基础。
心力衰竭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在外科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段有心脏再同步治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除颤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但是这些药物的使用无一例外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目前的心衰药物治疗现状,李新立教授表示:“我们希望能够掌握好药物的适应证,把该用的药物都用上去,并尽量滴定到靶目标剂量。”
据中国心衰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衰患病率为1.3%,以此推算我国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经过中医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验证,中医药在心衰防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和黄峻教授领衔中华医学会心衰学组启动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于2011年开展,李新立教授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组长单位,参与其中并承担了很多重要工作。
“李新立教授总结道:“这个研究得到了国际学者的认可,让大家看到中药和西药可以协同作用,给心衰患者带来好处。
西医理论认为心衰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强心、利尿、扩血管”,中医脉络学说的理念与西医高度相似,指出心衰主要由气阳虚乏导致,治疗方法是“益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通络”,可见中西医虽然描述不同,但原理相同。
经过一系列基础和循证研究的探索,芪苈强心胶囊“益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通络”的作用得以证实,但其中哪些成分真正起到了治疗效果?为什么在标准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比单独使用西药的效果更好?为解决这些疑问,李新立教授团队开展了针对芪苈强心组方的研究。
据悉,由李新立教授团队开展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的子课题,旨在通过现代循证医学证据,以“死亡率”和“因心衰再住院率”这两个硬终点来评估芪苈强心胶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项研究在设计上得到了诸多国际学者的认可。2018年11月,哈佛大学医学院Adler教授前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听取了QUEST研究汇报并做了讨论;2020年7月,哈佛大学医学院MarcA. Phafer教授在听取QUEST研究方案和进展后,对方案设计加以肯定,并期待研究结果的公布。
对于这项硬终点研究未来能够带来的影响,李新立教授也表达了殷切的期盼。他表示,美国科学院心血管病专家曾提出药物发展的四部曲,即“临床、机制、循证、指南”,芪苈强心胶囊已经经过了临床疗效的检验,也有系列机制和循证研究,QUEST研究揭盲公布后,若结果符合预期或可将芪苈强心胶囊纳入其中,将“新四联”升级为“新五联”。
李新立教授在会议中展示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证实了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组方和病机与西医致病机制相吻合。“非常荣幸,我这一辈子发了很多芪苈强心胶囊相关的论文。”李新立教授感慨道。
李新立教授在会议中总结:“我们要把中医的循证研究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大家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因为祖国医药传承自中华文化,所以想要把中医理论介绍给国外专家,就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芪苈强心胶囊等代表性中医药的组方和机制进行全面的展示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