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一个女子,当时27岁,最近一年来,反复感觉椎尾骨下端和两侧臀部发凉,冷痛。两条腿也跟着冷痛。疼得严重时,上仰和俯身动作都难以完成。
她也曾经拍过片子,发现椎底有隐裂。患者自己也记得,小时候,她确实跌伤过。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来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于是,她就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沉而弦滑,苔白腻,舌淡,而且,就诊时几乎是无法控制地咳吐痰涎。细问得知,患者平时纳呆,食欲不好,一吃多胃里就难受。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法半夏12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麻黄10克,白芥子12克,干姜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腰骶部位有明显的温热感。接着,原方不变,再投6剂,疼痛发凉之感大大减轻,下肢和臀部 几乎不再冷痛。到最后,患者一共服用20多剂,诸证悉平,经过随访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这里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此患者的问题,属于痰湿阻滞、痹阻经络,令阳气不行,气血不畅。
你看,她苔白腻,舌淡,脉弦滑,这是典型的痰湿之象。平时,她纳呆,就诊是咳吐痰涎不止。这些都说过,此人脾虚湿盛。对吧?
脾虚湿盛,则痰湿阻滞经脉。阳气受阻,气血无法濡养腰骶,所以患者就会出现顽固的冷痛。
因此,正确的治疗思路,是化痰湿,通阳气。医家当时选择的是二陈汤加减。
其中,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是二陈汤的基本组成。法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除湿。陈皮行气除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在这个基础上,用鹿角胶和干姜来温阳,用麻黄和白芥子来通经络,如此,则痰湿可散,阳气四布,患者的毛病就能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