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油,可以说是现代家庭中,做菜常备的一种调味品了,做菜时滴点蚝油,或者用蚝油凉拌菜,吃火锅时用蚝油调料,食物变得很有滋味。
用得多了,关注度自然也就上升了,就会听到一些蚝油多吃不健康,会增加盐分的摄入,还有说法表示蚝油会致癌,加热之后就变成了致癌物,是真的吗?
中国人患癌率高,真与蚝油有关?
蚝油致癌这一说法并不成立,有人说蚝油中含有的谷氨酸钠有致癌的风险,这种成分在高温加热之下,容易产生毒害作用。
这一点也是有专门进行研究过,由英国理工大学食品监管局进行的实验,发现只要烹饪温度在70-90℃,就是安全的,不会产生毒害作用。
但当烹饪温度达到120℃以上,性质就变了,会容易产生毒害作用。而烹饪温度超过120℃,家常做菜是不太容易达到此温度的,除非油炸、煎烤温度相对较高,或者说反复的加热,油温变高之后,再放入的蚝油。
事实上,平时做菜做菜温度都不太容易超出90℃,所以说,对于这一点危害其实可以忽略,也就意味着经常食用蚝油并没有致癌的作用。
不过,食用蚝油时,最好注意3点:
第一,放蚝油的时间
为避免产生危害,放蚝油的时间不建议太早,在菜即将出锅时,再放入会比较合适。蚝油不耐高温,就可以尽量地不在高温下使用它。
第二,放蚝油的量
虽说蚝油没有致癌的风险,却不代表就可以多吃,毕竟它是一种调味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的盐分摄入是5克以内。
而盐分的摄入不只是食盐,还可能从其它调味品中摄入,蚝油中就会含一定量的盐分,每次只要那么一小滴,调个鲜就好,别贪多。
第三,保存方式
开封后的蚝油,不建议在常温下保存,若是与空气中的一些微生物、细菌过多接触,容易加快蚝油变质,还可能滋生黄曲霉菌,肠胃不太好的人,就有可能引起肠胃不适,甚至有可能会伤害到肝脏,最好能放在冰箱冷藏。
说到致癌物,厨房中的4样东西,才应该真正远离!
自榨油——黄曲霉菌
中国的很多家庭,会比较偏爱吃自榨油,认为更加的好吃。自榨的油少了很多的加工程序,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隐患,特别是在不正规渠道,小作坊榨的油,更是不太安全。
榨油的机器常年不清洗,可能存在霉变的现象,也就会滋生黄曲霉菌,榨出来的油自然也会携带,长期食用这样的油,肝就有可能被伤害,本身就有肝病的人,患上肝癌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油炸、煎烤食物——苯并芘
两类食物都比较受大家的喜爱,口感比较特别,是新社会中的新兴产物,很少有人能拒绝。可是,再好吃也得有个限度。
经常吃油炸、煎烤食物,接触到的致癌物苯并芘也会比较多,特别是对于一些免疫力差的人,更容易受到刺激,从而增加患癌的风险。
而且,油炸和煎烤食物,都需要高温烹制,也就会释放出更多的油烟,吸入较多的油烟,也是会给身体带去很多有害物质,增加肺癌、口腔癌、喉癌的患病几率。
没煮熟的鱼虾蟹——肝吸虫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虫,这种寄生虫对肝脏的破坏力极强,一旦感染会很快地繁殖,也就可能引发肝炎,若不能早点发现并进行治疗,可能会让肝炎发展成肝癌。
而肝吸虫容易藏在未煮熟的鱼虾蟹当中,有一些人喜欢吃鱼生,或者说醉蟹、醉虾,就可能食用到未煮熟的鱼虾蟹,从而感染肝吸虫。
加工、腌制食物——亚硝酸钠
不得不说,中国的大多数人都喜欢吃腌制、加工的食品,一个是觉得方便,另外一点,就是觉得好吃,特别是对于平时比较忙的人,又或者说喜欢将就的人,就会偏爱吃加工、腌制的食物。
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加工、腌制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比较多,在大量食用之下,体内产生的亚硝酸铵会变多,它是一种致癌物,免疫系统一旦有所松懈,就有可能给其制造机会,让癌细胞大肆的繁殖,癌症也会就此产生。
生活中,接触到致癌物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可也是要考虑到剂量的,接触得越多,风险就越高,不想靠近癌症,就尽量避开。在预防癌症的道路上,也要学会辨别一些传言,不要盲目就去相信,反而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参考资料:
1. 《蚝油致癌?!厨房里潜藏的“癌祸”!》·健康湖北·2022.7.27
2. 苯并芘,厨房里的隐形杀手·《大众健康》2019年3期 110-111页
3. 食品中亚硝胺类与癌及其预防综述论文,刘书奎,赵锦云,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使用现状调查,中国食品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