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伏天到,从中医“冬病夏治”角度,谈痛风如何冬病夏治防复发

2022年07月16日06:58:13 健康 1471

炎夏伏天到,从中医“冬病夏治”角度,谈痛风如何冬病夏治防复发 - 天天要闻

北大医学女博士健康说原创美文第684期

(本文约3000字,阅读时长约需10分钟)

按照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你的痛风也许也能冬病夏治,预防复发

开门见山,今天是三伏天第一天,聊聊冬病夏治调理痛风,预防发作的相关。

按照传统,数伏这天要吃饺子,“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烙饼摊鸡蛋”。还有一个风俗,就是进入伏天要“贴三伏贴”。

贴三伏贴的中医理论依据就是冬病夏治,那么按照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全国一亿多痛风患者能应用冬病夏治来调理或预防发作吗?

先来了解下冬病夏治的中医道理——

冬病夏治,指的是冬天容易发生的疾病或症状会加重的疾病,这些疾病可以在病情相对缓和、症状减轻的夏季进行调治补养,从而达到缓解发作,甚至能够治愈的一种疗法。

简言之,这类疾病,就是“冬发夏无”或“冬重夏轻”的疾病,这个特点和大多数痛风患者急性期的关节症状“昼轻夜重”很相似,其实很多痛风患者的痛风症状也存在“冬重夏轻”的特点。

冬病夏治理论应用的是《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阳——指的是人体一身阳气,人之“阳气”是生命活动的总动力,有元阳、卫阳、肺阳、脾阳、肾阳等阳气,元阳和卫阳是阳气的根本,元阳是先天肾精化生而来,是肾之本,统领一身纯阳之气。卫阳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生化而来,行于脉外,是防卫、固护人体之阳气。

冬病夏治所依据的“春夏养阳”的意思,就是让元阳变得充足,卫阳之气旺盛,达到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所以,“冬病夏治”,属于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范畴,未病先防,预防为主。

炎夏伏天到,从中医“冬病夏治”角度,谈痛风如何冬病夏治防复发 - 天天要闻

那么“冬病夏治”,为什么要在“春夏养阳”呢?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之际,阳气生发,肌肤组织毛孔打开,腠理开泄,气血容易趋附于人表,体内阳气因此不内守而易于外泄,所以适宜于养阳,让人体阳气充沛,从而可以顾护阴精,是阴精得藏而不泄,助人体生化之能力。

就像明清时期医学家张志聪总结的那样“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按照中医六经辨证理论,一年四季少阳应春,太阳应夏,太阴应秋,少阴应冬。所以阳应于春夏,所以应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炎夏伏天到,从中医“冬病夏治”角度,谈痛风如何冬病夏治防复发 - 天天要闻

那么,冬病夏治,为什么偏偏选择三伏天呢?

简单说,三伏天,人特别容易大汗出,这很耗伤阴液,“阳加于阴,谓之汗”,说明,在三伏天,大汗一出,是阴阳皆伤的。

宋代医家严永和在《严氏济生方》中写道:“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人体阴液耗损可以通过液体补充,但阳气耗伤是没办法进补的,这会让人体阳气偏虚。

再说,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比较喜欢冷食、冷饮、冰啤酒,长期待在空调房,这都可以导致阳气耗伤。这个时候,天上暑气和地下暑热相交,人体阳气也因此而随之蒸发,气血循环旺盛,经络通达,皮肤松弛,毛孔张开,寒邪可趁机侵入体内伏而不发。

因此,在三伏天也是恢复人体阳气最好的时机,还能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协助人体阳气升发补虚助阳、抑阴祛寒的方法来调治,使人体阳气充足,从而在冬季不容易被严寒所伤,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从脏腑的角度来分析,肾为生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气之主。肺、脾、肾三脏和气的形成及运行密切相关,阳气虚衰首先导致人体元阳虚,元阳赖于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来濡养,还需要足够的宗气来资助。所以脾胃健,则运化正常,利于养阳。因此,冬病夏治通常采用的是健脾益气的中药来辩证施治,脾胃功能恢复,元阳生化充足,卫阳强盛,以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夏天呢,为人体温度高而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此时给予温阳补益的方法,对于肺气虚弱,脾肺两虚,肺肾两虚脾肾阳虚、气虚痰阻等患者,就可以用补肺健脾、温肾壮阳、温通经络等中药祛除人体内邪气、寒气,来调整人体阴阳,达到阴阳平衡,让疾病多年的身体得以恢复。

从脏腑阴阳调治的角度看,冬病夏治难道不正是中医调治痛风的道理所在吗?

炎夏伏天到,从中医“冬病夏治”角度,谈痛风如何冬病夏治防复发 - 天天要闻

“冬病夏治”适合哪些疾病?能治疗或预防痛风发作吗?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冬病就是寒证,或是是湿寒或虚寒的疾病,也可以不拘于时令的疾病。

意思就是说,只要是寒证,湿寒、痰湿、脾肾虚寒等疾病,也不一定非要是冬季发生或加重,只要符合这些疾病的特点都可以在三伏天或春夏来调养,可以预防发作或防止秋冬频发或加重。

这样看来,痛风,尤其是经络痹阻的寒痹、寒证痛风——寒湿痹阻型、痰湿痹阻型、脾胃虚寒、脾肾阳虚的痛风都可以,更适宜于在非急性期来综合调养。

另外,正如中医三伏贴的适应症一样,像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炎、频繁感冒、慢性虚寒型脾胃病,脾阳虚的腹泻、肾阳虚的尿多尿频、四肢不温,喜暖怕凉、遇凉加重等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

一般来说,冬病夏治,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要连续治疗三个疗程(也就是需要连续治疗三个夏天),决不能在治疗第一个夏天后感觉冬季改善不明显,而放弃治疗,中医调理,讲究的就是累积性,需要坚持。

那么,冬病夏治,真的适合、真的能治疗痛风吗?效果怎么样呢?下面分享一则医学研究。

炎夏伏天到,从中医“冬病夏治”角度,谈痛风如何冬病夏治防复发 - 天天要闻

痛风关节病,也可冬病夏治!有没有道理?深度解读

我们知道,痛风疾病,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侵袭诱发仅仅是外因,痛风形成,体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年老体衰、劳烦困顿等原因导致的湿热痰瘀痹阻经络骨节这样的体质状态。

痛风,为什么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侵袭,会发生呢?本质或核心还是机体本虚-阳气不足,而且痛风病久及肾,寒或阴邪体内留滞是常态,这属于内寒。这样看,冬病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而体内阳气不足的内寒之阴邪痹阻,则是基本原因。

就像痛风发作会在一天内人体阴气最盛的深夜凌晨发作一样,痛风也会在秋冬季人体阴气旺盛的季节而频发或加重,秋冬人体体质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下风的“不佳时期”,所以秋冬季节痛风治疗效果不佳更为经常。

而夏天人体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寒邪会内伏而不发,这个时候采取抑阴祛寒、补充阳气的预防治疗,往往效果很好。

尤其是三伏天,人体肌肤腠理开泄,选用穴位敷贴痛风关节处,药物最容易透过皮肤的穴位进入经络,再通过经络气血达到病灶,可以促进疾病恢复,恢复阳气,让疾病在秋冬季节可以低于外寒而不复发或少复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痛风关节炎的冬病夏治方法:内服+外敷——

外敷:以葱、蒜、生姜汁各适量,凤仙花汁适量,米醋少许,面粉少许,牛皮胶适量。先将葱、蒜、生姜、凤仙花汁和醋混合放在锅内加热,熬到浓稠时,加入牛皮胶溶化,加入面粉搅匀,熬成膏。

然后去八厘米见方胶布,将药膏贴在中央,按照医生要求分别贴在不同穴位,每天换药一次,十天一个疗程。

中药内服方:

风寒湿热证:内服甘草附子汤加减。

风湿热证:内服估值芍药汤加减。

肝肾两虚证:内服独活寄生汤加减。

痰瘀痹阻证:内服白芍木瓜汤加减。


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痛风石


有任何想法或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把症状及报告发来,帮你解读分析。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源自网络,侵删):1.2012年第13期《中国医药指南杂志》吴楠等文章《谈“冬病夏治”》。

2.2011年第18期《中国临床研究杂志》张新艺文章《浅述冬病夏治》。

3.2005年第8期《药物与人杂志》马红治文章《关节病也可冬病夏治》。

4.2010年第5期《广西中医药杂志》郭飞航文章《樊哲以冬病夏治敷贴疗法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痹症的经验》。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来1个月像“被牛含在嘴里” - 天天要闻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来1个月像“被牛含在嘴里”

北京进入“蒸煮模式”网友:出门就像“被牛舔了一口”近日,北京进入“蒸煮模式”。据中国天气网预报,7月4日至17日的14天中,北京有12天有降雨。7月12、13日,最高气温可达37℃。阴雨天气频繁,湿度大,有市民表示毛巾、衣物都有馊味了。网友评论称“感觉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黏黏糊糊”“北京居民终于也体会到回南天的痛...
“桑拿天”持续来袭,高温健康风险你了解吗? - 天天要闻

“桑拿天”持续来袭,高温健康风险你了解吗?

记者从中央气象台获悉,中央气象台7月4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四川东部、重庆、华南北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桑拿天”超长待机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一起来看中国气象局专家怎么说。记者:阮帅...
告诫冠心病患者:年过60,宁愿吃点肥肉,也别乱吃这4物 - 天天要闻

告诫冠心病患者:年过60,宁愿吃点肥肉,也别乱吃这4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