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起进入三伏天,“蒸、烤、焖、炖……加水、添火、加水、添火”,在爆热中憋闷,在酷暑中窒息,难熬的四十天来了。今年7月16日至7月25日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为“末伏”。
为何三伏天最难熬?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那么什么是高温热浪?
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或称之为高温酷暑)。三伏天到底有多热?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竹窗》就曾写道"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这是描写"三伏天"的经典诗句之一。“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提示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三伏天如何预防中暑?
很多人觉得,烈日炎炎,16℃的空调和冰冻的冷饮降温最好。殊不知,当人运动或刚经历室外的高温,突然喝下冷饮或者马上吹冷空调,大脑会“误认为”人体内部的热量已经散发出去,于是“下令”停止排热工作。如此,汗毛孔散热困难,余热积蓄,更容易中暑。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需在高温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到4杯温水(500毫升至1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
中暑后应该如何急救?
中暑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晕眩、烦躁不安、脉搏强而有力,呼吸有杂音,体温可能上升至40℃以上,皮肤干燥泛红。如果不及时救治,中暑的人可能很快会失去意识。一旦有人中暑,应尽快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补水补盐,将其衣服用冷水浸湿,裹住身体,并保持潮湿。或不停扇风散热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体温降到38℃以下。若中暑者已失去意识,则应让其平躺,并尽快送医院救治。
三伏天有哪些习俗?
“三伏天“避免长期呆在空调房中,影响排汗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选择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去户外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馅饼摊鸡蛋”,就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三伏天如何养生?吃什么对身体好?
调制几款既营养又可口的粥品也不失为防暑降温的好选择。比如∶小米绿豆粥、苦瓜粥、玉米粥、薄荷粥、莲子粥、百合粥等;另外高温天气下常喝果汁对生津止渴、清热解毒也有较好的效果。常见的桃汁、梨汁、苹果汁、葡萄汁、草莓汁、西瓜汁等果汁均可适量饮用。除了喝之外,吃也要注意。尽量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物,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影响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冬病指在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疾病,比如慢性咳嗽、慢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关节疼痛特别是关节冷痛、手脚冰凉等,夏治指在三伏天,对这些冬病进行积极的治疗。从而可以减轻这些疾病在冬天发作的程度和减少发作的次数。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拔火罐等。(在此要提醒各位,冬病夏治是医疗行为,一定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完成)
点赞关注我们,私信发送:三伏 免费领取行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