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美国的新闻刷爆了各大新闻版面,接下来何去何从我们只管看着就好了。
与此同时我也和小伙伴讨论了很多和美国有关的问题,美国人的很多思想价值观念的确是和中国不一样的,这些思维差异有很多历史沉淀原因,很多美吹没明白美国人双标的底层逻辑,同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明白美国对中国偏见的底层逻辑。
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美国的历史中去简单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更直观的理解美国这个国家。
贯穿美国历史的线索:各方势力围绕中央集权的斗争
很多人其实是不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的,在中国失去话语权的一些年里,"中央集权"的概念被曲解为"极权主义"的象征。
但事实上二者天差地别,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领导,极权主义强调的是权力的极端集中。
以这个标准来看中央集权是不容争议的,因为美国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央集权国家,只不过它的程度有松紧,在联邦宪法规定的权力以外就是州政府所享有的自主权。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中央集权,非中央集权的政权实体的代表是什么呢?是欧盟,是战国及其之前的中国。
美国人当然也不傻,他们知道中央集权的好处。美国刚建国那会叫邦联制,就不是中央集权,于是州权力可以说是巨大的,他们有不同的法律,不同的关税,有自己的军队,基本就是一个散装国家,各玩各的。
这样下去能成事儿吗?当然成不了,因此美国刚建国那会乱得要死,商品无法流通,甚至连货币都是不统一的。
美国的那堆国父意识到,这样下去这个国家迟早玩完,不是分裂内战就是被英国重新殖民。于是才大家坐在一起开了一个会,制定了1787年宪法,从此确立了联邦制。
联邦制和邦联制虽然只是字序颠倒了,但差别是很大的,基本等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这里插一句有趣的相关话题,其实从美国的英文国名也能大概知道美国建国就是一个AA制的散装国家。
United States嘛,United是"联合的"的意思, states一般被翻译为"国""邦",比如中国的战国时期就被翻译为"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所以美国国名的字面意思其实是"各邦国的联合"。
只不过人家都统一了,你再把state称为国就有点不讲武德了,所以就翻译成了"州"。
"美利坚合众国"这个翻译其实也很有意思,虽然没有特别去了解过,但我相信这个翻译大概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确定下来的,因为这翻译简直充满了"美国强盛"的向往。又"美",又"利",还"坚",并且合众国又充满"团结、不可撼动"之意。
中国在近代前期其实常常以"亚美利加"(American)或者"花旗国"称呼美国,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的强大,国人对美国的翻译才渐渐转变,但如果按照"音译+意译"原则,把美国全名翻译为"亚美利加联邦"才更合适。
回归正题。
1787年宪法制定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
当然不是,此后美国政坛围绕"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州权"进行了至今仍未结束的斗争。
最初的矛盾双方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还有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
杰斐逊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总统山那位;汉密尔顿大家没那么熟,但他对美国历史的贡献不容小觑,由于他英年早逝,导致他传世的画像比其他"国父"要帅。
联邦党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民主共和党主张加强州权,所以在杰斐逊担任总统期间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其中就包括了让希拉里败选的"选举人团"制度。
而历史上美国中央集权的巅峰是啥时候?是罗斯福新政,此后历届美国政府都大致延续了这个方向,直到七八十年代才开始松动。
特别是里根时期,开始慢慢削弱自"新政"以来的加强中央集权趋势,并鼓吹"还权于州"。
如果要把历届美国政府的政策聊清楚又是另外一个庞大的工程了,这里就不细聊了。
不过我们可以思考,为何在美国会存在这种矛盾。这就是我说的它建国基础不一样。
美国建国本质是AA制的散装国家,所以州权渴望扩张,但国家治理却是很现实的,只有统一才能最大程度地去调控资源,因此连欧洲都渴望统一。
所以你说那些看《大秦赋》借暴秦抨击统一的人都在想些啥。
除了中央集权外,美国人对统一也很痴迷,反正他不会允许自己分裂。
别看今天美国到处去支持别人独立,但美国人对于自身想要"独立"的州从来没有手软过。
这里就要提到众所周知的南北战争了。
大家都知道南北战争的主要矛盾在于黑奴制度的存废问题,但事实上导致南北分裂的原因要复杂很多。
美国历史在它刚建国的十几二十年里的主要矛盾是:是否建立联邦制。
而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的历史矛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那就是南北矛盾。
南北矛盾的伏笔其实从殖民地时期就留下了,这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如何在一个国家共存的问题。
这种矛盾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逐渐尖锐。有人就想了,为什么不同的东西就不能共存呢?我们就不能求同存异吗?
事实上就是不能,因为种植园经济和工业经济根本上的利益是相矛盾的。
这种利益矛盾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关税政策问题。
工业州希望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而蓄奴州却害怕提高关税会招致它国的关税报复,导致农产品卖不出去。
因此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州和蓄奴州基本就变成了两股势同水火的势力,他们斗争延续到了对中央政权的争夺。
按照美国的国会制度,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议员比例,这种比例在19世纪初由于工业州和蓄奴州势均力敌而达到了均衡。
但随着美国领土的扩大,新建州是以工业州还是蓄奴州的身份加入联邦就变成了美国政治斗争的焦点。
这种均衡最终被《堪萨斯法案》打破,根据该法案,堪萨斯的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权性质。于是,奴隶主大肆涌入堪萨斯建立蓄奴政府,北方也涌入大量人民建立了所谓"自由政府"。
这导致了堪萨斯内战的爆发,同时堪萨斯内战也是南北战争的序幕。
但其实用屁股想想就知道,当时的世界趋势是工业化,蓄奴州长期来看是争夺不过工业州的,这意味着林肯的当选是历史的必然。
哪怕就是没有林肯,当时共和党有的是支持废奴的人出来参选总统。
于是蓄奴州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决定脱离联邦,自己成立政府,并且发动了内战。
有不少人疑惑,你南方州独立就独立,干嘛没事找事去对联邦开战呢?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下南方的上层的先进性,从他们做的事情来看,美国人相比同时期的李鸿章和洋务派简直不要进步太多,非常突出的体现了"现代人"和"古代人"的区别。
当然这也不是骂李鸿章,而是举个例子。
洋务派造了北洋舰队却一直采取避战政策,连续丢掉了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他们致死都没看到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美国的南方人进步在哪?进步在看到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这是相对于大清而言非常进步的思维,你都宣布独立了,联邦政府会放过你?
自然是不会放过的,那既然无论如何战争都要爆发,那不如趁北方没有准备之前赌一把,一举击溃北方的军队,争取谈判筹码。
就这样在战争初期南方也的确是节节胜利的,只不过他们太低估自己对奴隶的剥削和依赖了。
后面北方公布《解放黑奴宣言》之后导致了南方大量黑奴逃亡,这样导致了两个对南方而言最为致命的后果。
第一是大量黑奴加入了北方军队,导致北方军得到大量补充,战斗力大大加强。
第二是大量的黑奴逃亡导致了南方经济的崩溃,你都没奴隶了,又不肯下地干活,怎么赚钱?
最后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
咱们的教科书一般讲到这也就结束了,但广义上的南北战争还有很多后续。包括了对南方进行的一系列清算,历史上称为"南方重建"时期。
这一时期也很复杂,先后经历过黑奴制度短暂的复辟和军事托管。但总的结果就是,南方州完全丢了"州格",被强制军事管制,并接受"民主化"改革。
改革完成后再重新加入联邦。
所以说什么每个地区都有权加入/退出联邦,加入简单,但你猜蓄奴州退出成功没有?
写在最后。聊点深奥一点的东西。
很多人理解不了西方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去支持别人毒立和分裂。
政府行为带有博弈性质,但民间组织也凑热闹,不是闲着没事干嘛?
其实也不全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的确就这样,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价值观,这和他们的政权组成渊源有关。
中国人是认为整个国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为什么?因为我们自秦朝统一后就建立了大一统观念。
我们的权力结构是自上而下的,地方政府的权力是由中央政府赋予的,甚至有很多城市是在中央权力的主导下建立的。
但西方不一样,西方在19世纪之前大多是不统一的,他们的城市是自发形成的。
因此很多西方国家,是各个城市联合起来接受同一个主权建立国家,这体现的权力结构是自下而上的,其中的典型就是美国,所以他们才会觉得,城市有权退出一个主权。
再比如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他们联合接受一个主权,形成英国。因此苏格兰人会觉得自己在"英国"呆不下去了就有权毒立。
同样,美国的加州和德州也年年一堆愣头青动不动就要毒立。
所以在跟外国人争论的时候,你想试图去唤起他们的同理心"如果加州分离了你会怎么想?"-----是没用的,你甚至可能会得到一个让你气到胃痛的答案---"不分留着过年?"
那你要怎么唤起他们的同理心呢?那你就不能将港澳藏疆对于中国的关系类比成加州与美国的关系,你得类比成爱丁堡相对于苏格兰的关系、类比成洛杉矶相对于加利福尼亚的关系。
对啊,你听说过爱丁堡闹毒立吗?你听说过洛杉矶闹毒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