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9日大限在即,全球170多个国家等着特朗普的"关税判决书"。
没想到,就在各国忙着求豁免时,印度却猛然掀桌,直接向WTO递交反制文件,硬刚华盛顿。
印度哪来的底气?这场硬碰硬谁能赢?
作者-山
关税大战的尴尬现实
特朗普信心满满发了170封"征税通知书",结果只有2个国家买单——英国和越南。
这个数字让白宫的脸有点挂不住。从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政策,给了全世界90天的"宽限期",本以为能让各国乖乖就范。哪知道大部分国家压根不理这一套,该谈判的继续谈判,该拖延的继续拖延。
最要命的是,面对集体抵制,特朗普不但没收手,反而把关税从最初的10%一路拉到70%。这就像举着大棒却发现没人怕你,只能把棒子举得更高。问题是,棒子再大,挥不下去也是白搭。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不得不出来圆场,说什么"100个国家将被征收最低10%关税"。听上去声势浩大,实际上就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连他自己都承认,能不能真收到税,还得看各国是否"真诚谈判"。
更尴尬的是,美国这边四处点火,中国那边却意外地风平浪静。特朗普在所有关税威胁中,都刻意绕开了中国。甚至还主动解除了对中国乙烷、芯片设计软件和C919发动机的出口限制。
这种"选择性强硬"暴露了美国的真实处境——多线作战力不从心,只能挑软柿子捏。但让美国始料未及的是,这次连"软柿子"都开始反咬一口了。
正当美国四处碰壁时,一个意外的对手冒了出来。
印度的"红线思维"与反击逻辑
这个对手,就是一直被低估的印度。
7月4日,印度贸易部正式向WTO递交文件,指控美国汽车关税违反多边贸易协定。这不是什么外交抗议,而是实打实的法律程序启动。
印度算得很清楚:美国的25%汽车关税,直接影响了29亿美元的对美出口,让印度企业每年多掏7.25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印度这次划了两条死线——农业和乳制品,碰都不能碰。
听上去好像很任性,但印度有自己的苦衷。农业虽然只占GDP的15%左右,但却养活着超过5亿人口。这些人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选票的关键来源。2024年2月,莫迪政府的农业政策稍有调整,数万农民就开着拖拉机准备冲击新德里。这种"前科"在,哪个政治家敢拿农民开玩笑?
乳制品问题更复杂。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牛奶生产国,整个产业链条都建立在家庭牧场和中小农户基础上。一旦对美国开放,这些"作坊式"生产根本扛不住美国工业化农业的冲击。到时候不只是经济问题,连社会结构都得重新洗牌。
说白了,印度这次是铁了心要跟美国杠上了。但印度敢这么硬气,还真有学习的榜样。
抄作业也要看实力
榜样就是隔壁的中国。
中国这几年跟美国打贸易战,稀土一卡,芯片禁令一撤,美国秒怂。最近的日内瓦谈判,虽然没达成什么确定协议,但美国主动放开了对中国的多项技术出口限制。这让全世界都看明白了一个道理:跟美国硬碰硬,不一定会输。
印度显然学到了精髓。同样是走WTO程序,同样是拒绝让步,同样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印度贸易部长皮尤什·戈亚尔的话说得很明白:"印度不会接受任何最后期限式的交易"。
但问题是,抄作业也要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
中国能扛住美国压力,靠的是"不可替代性"——稀土、制造业产业链、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些都是美国绕不开的。印度呢?主要出口产品是纺织品、农产品、矿物,说句不好听的,全世界到处都能买到。
这就像拿着玩具枪学别人的真枪实弹。外形看起来差不多,威力完全不是一个level。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经济体量和财政实力,根本耗不起长期贸易战。中国有4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做后盾,印度只有6000多亿美元。一旦美国真的下狠手,印度的外汇储备分分钟见底。
问题是,印度这把"玩具枪"能吓到谁?
博弈前景与现实考量
答案可能让人意外。
从纸面实力看,印度确实不是美国的对手。产品可替代性强,财政实力有限,国际影响力也不够。按理说,这种"鸡蛋碰石头"的行为应该很快就会偃旗息鼓。
但现实比想象复杂。美国现在的处境其实也不好过。
特朗普同时跟170个国家玩关税游戏,这种"群殴"模式早就让美国疲于应付。连中国都不敢硬刚了,还要腾出手来对付其他国家,这种"打地鼠"式的贸易政策,注定是个无底洞。
更要命的是,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关税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水涨船高。特朗普可以在推特上吹牛,但选票会说话。
印度抓住的就是这个机会窗口。它不需要真的打赢美国,只需要让美国觉得"这个对手不好惹"就够了。
三种可能的走向正在同时发酵:速战速决、拖延消耗、意外和解。
速战速决对双方都不利。美国要面子,印度要里子,谁都不想轻易妥协。拖延消耗更像是慢性自杀,看谁先撑不住。最可能的是意外和解——美国给印度一点面子,印度在非核心领域做点让步,大家都有台阶下。
但不管结果如何,这场博弈已经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过去那种"美国说什么,世界就得听什么"的时代正在终结。
更像是一场"做给别人看"的表演。印度明知胜算不大,还要硬着头皮上,为的就是告诉世界——美国也不是想收谁的税就收谁的税。
不管结果如何,规则正在改写。
结语
这场印美对抗,表面上是贸易之争,实际上是一次"反霸权试验"。印度明知胜算不大,还要硬着头皮上,为的就是告诉世界——美国也不是想收谁的税就收谁的税。
从更大的格局看,这种"小国反抗大国"的戏码会越来越多。当霸权开始松动,挑战者就会前赴后继。印度只是开了个头,后面还有多少国家会跟进,真的很难说。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你觉得各国应该像印度一样硬刚,还是该务实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