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编辑|朝暮古今
特朗普宣布在美国时间7月7日中午12点,向12个国家大幅度征收关税,最高能达到70%!
这消息瞬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毕竟这可不是什幺小事。
那么特朗普到底要向哪12个国家征收关税?里面有中国吗?会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这场关税风暴的源头,要追溯到三个月前的 4 月 2 日。
那天,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令,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 “对等关税”,基准税率为 10%,并根据各国对美贸易逆差和贸易壁垒情况追加惩罚性税率。
按照计划,各国需要在 90 天的缓冲期内(即 7 月 9 日前)与美国达成协议,否则将面临更高的关税。
然而,到了 7 月 4 日,特朗普突然宣布,由于谈判进展不顺,已签署了约 12 封信函,将于 7 月 7 日寄出,对目标国商品加征关税,8 月 1 日正式生效。
虽然特朗普政府没有完整公开 12 个国家的名单,但从谈判动态和关税清单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目标国家的分类。
首先是核心贸易逆差国。
欧盟首当其冲,被征收 20% 的关税,主要针对汽车和农产品。
欧盟作为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在汽车关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
尽管欧盟多次表示愿意谈判,但最终未能在缓冲期内达成协议。
日本也未能幸免,被征收 24% 的关税,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产品。
特朗普曾公开批评日本 “被宠坏了”,指责其在贸易中对美国不够公平。
印度则被征收 26% 的关税,重点针对钢铁和纺织品。
印度已经向世界贸易组织(WTO)申报了报复措施,誓言要捍卫自身利益。
韩国也面临 25% 的关税,涉及半导体和化工产品,总统李在明坦言谈判 “卡死”,陷入僵局。
其次是东南亚制造业国。
越南原本被征收 46% 的关税,但由于在缓冲期内与美国达成协议,税率降至 20%。
泰国和柬埔寨则没有这么幸运,分别被征收 36% 和 49% 的关税。
这些国家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对美出口依赖度较高,高关税无疑将对其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最后是资源型小国。
莱索托和马达加斯加这两个非洲小国,分别被征收 50% 和 47% 的关税,主要针对服装和其他资源型产品。
莱索托的服装出口是其经济支柱,50% 的关税几乎让其对美出口陷入停滞,当地工厂不得不暂停生产,供应商也停止了布料供应。
马达加斯加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经济脆弱的它们在高关税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被纳入本轮关税行动。
这主要得益于中美在日内瓦会谈中达成的临时休战协议。
根据协议,关税暂缓期延长至 8 月中旬,且美国对华芯片设计软件、乙烷供应等局部松绑,以保护硅谷企业的利益。
不过,中国仍面临 145% 的综合关税(4 月已加征 125%),若 8 月谈判破裂,可能触发新一轮制裁。
特朗普的这一系列操作,背后隐藏着三重算计。
首先是极限施压。特朗普试图用 “70% 核弹级税率” 制造恐慌,逼各国在 8 月 1 日前接受美方条款。
例如,欧盟被迫在农产品开放问题上做出让步,否则将面临更高的关税。
这种强硬手段旨在快速达成对美国有利的贸易协议,重塑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是国内政治筹码。
特朗普需要为 2025 年 11 月的大选造势。配合 7 月 5 日签署的 “大而美” 税改法案,他以 “强征关税保就业” 为口号,试图争取选民支持。
在铁锈带等关键地区,制造业回流的承诺一直是特朗普的核心竞选议题,关税政策成为他展示强硬态度的有力工具。
最后是重构贸易规则。特朗普放弃了复杂的双边谈判,改用 “批量发函 + 单边征税” 模式,强行推行 “美国优先” 定价权。
他认为,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对美国不公平,通过单边行动可以打破旧有的规则,建立更有利于美国的新秩序。
尽管中国暂时豁免,但这场关税风暴对中国的影响不容小觑。
从直接冲击来看,供应链成本上升是一个突出问题。美国对乙烷等原料加征关税,推高了中国 PDH 工厂的成本,迫使中企转向俄罗斯、中东等地采购,但物流成本增加了 12%。
此外,出口市场分流也不可避免。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凭借低关税承接了部分中国订单,2023 年越南对美出口增长了 15%。
然而,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美国局部松绑芯片供应,实际上是为了保住英特尔、高通等企业在华市场(占其营收的 27%-50%),这反而促使中国加速 7nm 芯片国产化进程。
同时,新兴市场的扩张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增长极。
2024 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 12%,东盟、拉美逐渐替代美国成为中国出口的新引擎。
此外,各国反击美国单边主义,中国借 RCEP 扩容(18 国)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了在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
特朗普的 “70% 关税炸弹” 不仅影响目标国家,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反应。
若 8 月 1 日关税落地,全球通胀可能触发美联储加息,冲击新兴市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1930 年的《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曾引爆大萧条,今日特朗普的豪赌,结局或将由全球产业链的韧性书写。
对于中国来说,未来两个月至关重要。
8 月中美谈判中,芯片、新能源领域仍是博弈焦点。内循环(如消费提振政策)与科技自主(半导体攻坚)是破局关键。
中国的暂豁免地位凸显了其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但长期来看,唯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这场贸易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以短期霸权换取长期筹码。然而,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注定行不通。
各国应携手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应对挑战,才能实现共赢。
这场贸易风暴,既是危机,也是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