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评论员 文和刀
一纸公告,牵出一堆问题。
近日,“23名死亡人员领高龄津贴”一事引发广泛关注。
逝者“领走”津贴,源于信息漏洞。简言之,23名逝者的信息,未及时上报或者共享至当地民政部门。
民政部门在专项行动中自查自排,发现了问题。具体是:通过与市公安、市卫体进行数据共享和比对,发现了23名逝者仍在“领取”津贴。目前,超期领取的高龄津贴20100元已全部追回,怀仁市纪委监委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23名死亡人员”和“高龄津贴”,信息反差很大,新闻很刺眼。如果不是逝者“领取”津贴,而是其他的身份呢?可能这一自查自排的公告,瞬间淹没于海量政府公开的信息之中。
这是诸多细节问题累积出的一个典型案例。
首先是作风问题。政府信息上传下达,是个系统工程。但就这一案例而言,工作人员摸排信息不严谨,信息上传不及时,这确实导致了信息纰漏。而在信息的上传下达中,过于依赖基层人员的口头摸排,并且,基层人员面对海量的填表造册,这使得信息的精准性难以保证。
其次是工作机制问题。政务服务高效便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所谓信息共享,本质上是职能协调。信息是“生长”出来的,随着各部门工作的推进和拓展,更多更繁杂的信息也随之出现,如果没有高效的职能协同,信息共享难以充分。
诸多的问题,单个来看,都是细小的。但是放在民生资金上,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问题,导致了“跑冒滴漏”。从个案来看,“跑冒滴漏”的数据也是微小的,但放在民生需求中看,放在一个个普通甚至生活条件不济的家庭来看,这些数据都是惊天的。惟其如此,正是在民生资金上,“跑冒滴漏”是大敌,这也倒逼相关的政府工作在作风细节上、工作细节上严之又严,确保精准高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到各地落实,无一例外强调的是“精准”二字。“精准”落实在作风上,落实在机制上,落实在方方面面的程序中、工作方法中。尤其是民生资金,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国本,一分一厘皆不容蚕食。不能让活着的老人为每月数百元津贴而苦等,也不能让逝去的长者因账户悄然进账而蒙羞。要让每一分民生资金都精准滴灌到真正需要的老人手中,必须从此次事件中深刻反思,汲取教训。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