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算错了账。
欧盟算盘打得精,却没想到棋差一招。
刚喊话要中方“理解恐惧”,想多要点稀土,但转头就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反制:你卡我技术,我护我资源。
技术人才也成“战略资源”,中方加强出境管控
资源可以管控,技术不能外流。
据《华尔街日报》6月25日报道,中国近期要求稀土行业内企业提交掌握核心技术人员名单,包括其教育背景、专业方向和研究经历。
部分技术人员被要求上交护照,非经批准不得出境。
目的很清楚:防范技术泄密,构建技术壁垒,保护国家利益。
这不是封锁人才,而是在战略资源保护上的“软着陆”方式。
从“卡住资源”到“卡住技术”,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应对,正在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管理。
这对欧盟来说,是沉重信号。
因为即便他们找到替代矿源,没有这些技术与工艺,依旧难以撼动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的主导地位。
同日,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表示,希望中方在30天内解决稀土磁铁出口许可问题。
但这句“希望”背后,其实是一个外交时限。
托莱多说,欧洲企业已因稀土磁铁短缺陷入“非常非常严重”的困境。
他还特别提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将于7月访华,希望在此之前解决问题。
这场“稀土外交”,带着急促、焦虑,甚至一点命令口吻。
但中方并未照单全收。
中方立场明确:依法审批,绝不宽口子
面对欧盟催促,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26日回应:“中方已依法批准部分稀土出口许可,审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简单来说,就是中方并未关闭大门,但也没承诺全面放开。
合规,就批;违规,就卡。
这是一种制度性回应。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未把稀土彻底“武器化”,而是坚定站在国际通行的出口管制原则上。
区别对待?没有。
规则优先?有。
这与欧盟希望通过“政治沟通”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截然不同。
中方已批准稀土出口许可,但欧盟却仍在“诉苦”。
当天,欧盟对华贸易高级官员伊娃·瓦莱·拉加雷斯在一场研讨会上还表示,希望中方在明年 4 月之前恢复稀土磁铁的开放流通的相关内容。
她还提出,中方应对与军方没有关联的欧盟民用企业给予豁免。
这种表达方式,更多是情绪宣泄,而非解决问题的对话策略。
欧盟显然还在试图用“道德绑架”推动中方松动政策。
但现实是,中国的稀土管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再是按需配货的出口商品。
中方强调的是:符合要求,就能出口;不合规,就得等。
这不是政治选择,而是制度安排。
欧盟的“要资源+设壁垒”策略,注定走不通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欧盟在关键材料问题上采取双标操作。
一边想从中国拿走高纯度稀土,一边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对医疗器械设置采购壁垒。
想要好处,却不愿让利,这才是欧盟政策的最大问题。
6月20日,欧盟还在宣布限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欧盟公共采购。
中方回应强硬,称此举严重破坏公平竞争,将采取必要反制。
中欧之间的互信,正在因这种操作逐步流失。
中国的反应也逐渐从防御转向体系化反制。
从不锈钢加税,到稀土出口许可,再到人才流动管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欧盟也不是没有想过“去中国化”。
它曾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到2030年实现10%稀土本土开采、40%本土加工。
还联合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试图构建“稀土替代供应链”。
但这些计划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矿源虽有,提纯技术却滞后至少10年。
二是成本高企,环保压力大,难以规模量产。
三是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磁体制造等关键环节仍依赖中国。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没有中国的稀土,中国的技术,中国的人才,欧盟的产业链难以闭环。
一纸公告,挡住了欧盟的钢铁之路
6月3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关于对原产于欧盟等地的不锈钢钢坯和热轧板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的公告》。
公告很清楚:自2025年7月1日起,反倾销税继续实施,期限五年。
欧盟企业的税率维持在43%。
这是建立在2019年反倾销调查基础上的延续。
彼时,欧盟把大量不锈钢产品低于成本价倾销中国市场,导致中国市场短时间内市场份额从12%飙升至23%。
价格战背后,其实是对中国本土钢铁产业的实质性打击。
商务部调查认定,如不继续征税,这类行为极可能死灰复燃。
所以,这并非中国“动怒”,而是依法依规,合情合理。
牌在手,气自足
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一味“讲大局、让三分”的角色。
如今的中方,规则在手,制度为盾,该减就减,该批就批。
不锈钢加税,是对过去五年倾销行为的延续处理。稀土出口管制,是对国家安全和产业主权的理性保护。
中欧之间的关系,不能靠诉苦维系,靠施压推动,更不能靠“既要又要”维持平衡。
合作要对等,尊重才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