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其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 《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tàn)昌、邓至后,党项始强。"
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唐朝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 。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
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遭到吐蕃军队进攻,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市)。安史之乱(755-763年)起后,郭子仪怕这些少数民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李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 ,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至此正式领有银州(陕西米脂县)、夏州(陕西横山县)、绥州(陕西绥德县)、宥州(陕西靖边县)与静州(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在这段时期,西夏十分谨慎地处理着与后唐、后晋、后汉等沙陀政权,与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以及与宋朝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
经过两百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以鄂尔多斯南部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粮草,同时鄂尔多斯此时还盛产当时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因此平夏部党项势力逐步膨胀起来。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 李继捧因不能解决家族内部矛盾,就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亲率族人入京朝见宋帝,自愿献出银、夏、绥、宥四州八县地方,但李继捧的族弟银州蕃落使李继迁不肯入京,伪称出葬乳母,率数十人,逃到了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集结武装,进行袭扰宋朝边境的活动。
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甘肃靖远),与宋闹翻;又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截断西域向宋朝的入贡,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军力建设。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时年42岁。
李继迁死后,李德明继位,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李德明认为西平府地居四塞之地,不利于防守,不如怀远形势有利。1020年派遣大臣贺承珍督率役夫,北渡黄河建城,营造城阙宫殿及宗社籍田,定都于此,名为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 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并伺机向西发展。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 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宋天圣十年(1032)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并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肃州三个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即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宋宝元元年(1038)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李元昊称帝之后,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此时,西夏总兵力约50万人。
大败宋辽之后,元昊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与没藏氏私通,生谅祚。又废皇后野利氏,改立与太子宁令哥订亲的没移氏为新皇后。没藏讹庞怂恿宁令哥乱。1048年,宁令哥弑杀其父李元昊,又被没藏讹庞处死。没藏讹庞拥立周岁的谅祚为帝,是为夏毅宗。
西夏虽然多次击溃宋军,但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人民不满。女真崛起后,西夏攻占宋朝定边军,并向金国称臣。金朝皇帝在高兴之余把此前占领的西夏故地乐州、积石州等河外诸州都赏赐给了西夏王干顺,西夏领土达到鼎峰。蒙古崛起后,一直视西夏为眼中钉,将其作为练兵场,不断派兵袭扰突击,演练部队。
天庆十年(1203)漠北的克烈部被铁木真并吞,其领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两年后,铁木真率军入侵西夏,掠夺西夏边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认为击退外患,改兴庆府名为中兴府,取夏国中兴之意,实际上西夏反而垄罩在蒙古的威胁之下。
应天元年(1206)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即成吉思汗,后被尊称元太祖。成吉思汗为了要攻灭敌国金朝,势必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兵分东西向西夏夹攻,成吉思汗亲自攻陷甘州,降服凉州守将斡扎篑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数沦陷。夏献宗忧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𪾢继位,即夏末帝 。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穿越沙陀,进军黄河九渡,攻占应理(宁夏中卫)。而后分兵攻陷夏州,并且分兵南下攻陷积石州(青海循化)、西宁(青海西宁)等西夏领地,并驻夏六盘山,此时,西夏只剩中兴府,保义二年(1227)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六盘山,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遗嘱杀李𪾢。蒙军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屠杀,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后经察罕劝谏而止,银川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并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西夏灭亡。
蒙古铁骑进侵西夏,大肆蹂躏的时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们向着中国而去,经过数千里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县拆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乾宁县以南,九龙县以北的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政权,至今在当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传说,他们把这个小小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实际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这个小政权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彻底消灭。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改西夏故都中兴府为宁夏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