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劳模同志看着面善得很。”1956年12月26日下午三点,周总理在劳模代表队伍前驻足,目光落在一位身着粗布棉袄的老者身上。正在看名单的毛主席闻言抬头,忽而朗声笑道:“这不是咱们的老班长嘛!”这句脱口而出的称呼,勾起了二十年前长征路上的一段往事,更串联起一位炊事员与共和国领袖跨越时代的革命情谊。
李开文的故事要从大别山的硝烟说起。1932年深秋,红四方面军转移途中,这个安徽汉子背着竹制担架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时任担架班长的他,右耳在蕲春战役中被炮弹震聋,棉衣上永远留着三个弹孔。那次负伤后转岗炊事班,他倒觉得比从前更忙了。行军锅往肩上一扛,腰间别着半截盐罐,走到哪里都带着烟火气。炊事班战士至今记得,过草地时他把最后一把青稞面分给伤员,自己嚼了三天草根。
长征途中有个细节最能见其性情。1935年腊月,部队被困夹金山南麓,积雪压塌了临时灶台。李开文硬是用铁锹在山壁上凿出个凹槽,将铁锅卡在石缝里。寒风裹着雪粒子往脸上抽,他佝偻着背护住火种,棉袄后背结出冰壳。炊事员小张要替换他,却被他推开:“你个娃娃骨头嫩,冻坏了拿啥子烧饭?”这份倔强,倒与后来坚持回乡务农的选择一脉相承。
延安窑洞里的炊烟见证过别样风景。毛主席伏案写作时常错过饭点,李开文就守着瓦罐煨红烧肉。有次主席闻到香味出来,见他在院子里劈柴,打趣道:“老李啊,你这肉香比电报还催人。”不过玩笑归玩笑,主席总叮嘱“等大伙都能吃上再单独做”。这话李开文记了半辈子,1949年进京前,他特意给主席捎去两坛子腌辣椒,说是“等全国百姓都吃上肉了,再给您做正宗红烧肉”。
建国后的选择最见风骨。组织上安排他去天津当糖厂副厂长,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兵愣是摇头:“糖水再甜,甜不过家乡井水。”回到金寨当粮站站长那七年,他带着六个职工管着全县三分之二的存粮,账目清爽得能照见人影。有次查库发现少了半斤玉米,他顶着大雪挨家挨户问,最后在粮仓墙角缝里扫出二十八粒。乡亲们说“老站长眼里容不得半粒沙”,这话传到中南海,主席拍着桌子笑:“还是那个倔脾气!”
劳模会上的重逢藏着暖心细节。当毛主席把军大衣披在李开文肩上时,老班长摸着领口的绒毛直摆手:“使不得使不得。”主席却按住他的手:“当年你给我盖过棉被,今天该我还礼了。”这件带着体温的大衣,后来被李开文叠得方方正正,只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拿出来晒晒太阳——那天正是他给主席做最后一顿红烧肉的日子。
金寨粮站的老账簿里,至今夹着张泛黄的劳模证。粮站现任站长说,老站长退休那天把钥匙交给继任者,只说了一句:“秤杆子要平,心窝子要热。”这话听着平常,细想却是用半辈子悟出的道理。就像他烧的红烧肉,看着油亮亮一盆,底下垫着的,尽是萝卜白菜这些家常物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