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速查绝密1号档案

中国人民银行:速查绝密1号档案



1983年3月22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胡景沄突然收到了老家山西的来信。

看完信之后的胡景沄既震惊,又欣喜,还有一些将信将疑。最终在秘书的建议下,他调出了总行的绝密1号档案,并派人带着它到了山西找到了写信的老人。

来信的人究竟是谁,他在信中又说了些什么,绝密1号档案又是怎么回事?这还要从人民币的诞生说起。

审时度势发新币,票面题字陷争议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反攻阶段,我党的解放区面积迅速扩大,各解放区之间的贸易联系也更加频繁。

但当时各大解放区的货币却并不统一,这不但形成了贸易往来的障碍,也给解放军作战的机动性制造了很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由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牵头,以所属华北银行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

这套人民币的发行,有效打破了各个解放区金融孤立的局面,迅速构建了统一的大市场,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因受存在的先天设计以及后期超发问题,开始日益凸显,逐渐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最主要的问题是这套人民币的票面额本来就特别巨大,后来又因为货币超发,从而导致它的单位价值与票面额严重不匹配。

根据当时主持中央财经中工作的陈云同志测算,得出结论:

“每一百元合抗战前币值尚不及四厘,名义上虽以元为单位,而一元的价值在计算上已完全失却作用,这对国际观感上,对国内人民心理上,影响均不好。”

此外,这套人民币也存在币种繁多、质量较差、假币泛滥等问题。

在此情况下,1950年7月,陈云向中央提出了发行新币的建议。

中央当即就同意了这项建议,并决定由陈云主持,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负责,开展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印刷和发行工作。

经陈云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聘请了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罗工柳,担任总负责人。

上有中央领导的重视,下有设计者的认真负责,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进展神速。没用多长时间,每张票面的主题、样式、尺幅、图案等等细节都一一确定了下来。

董必武

但就要大功告成之时,他们却在人民币题字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为了体现中国特色,第一套人民币在制作时,特邀请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题写了票面上的所有汉字。

在设计第二套人民币时,周总理特别强调,新货币也应延续这一做法。但在是否沿用董必武书法的问题上,中国人民银行的同志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毛主席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又是公认的书法大家,理应由毛主席题字,才能体现人民币的代表性。

董必武

但毛主席却高风亮节,明确表示,自己的头像和书法都不要印在人民币上。

在这种情况下,陈云请示周总理后,最后拍板决定:

既然毛主席不肯题写人民币上的文字,那索性就像当初设计国旗、国徽时一样,向群众公开征集书法作品,以体现人民币“来自人民、用自人民”的特点。

但货币的设计又不同于其他设计,为防止出现假币,设计工作都是高度保密的,大范围征集书法作品肯定不现实。

因此,经过反复研究,中央最终决定采用邀请制的形式,先以“政治可靠、书法精湛”为条件圈定参与者的范围,再从他们的书法中挑选最符合条件的作品。

当时陈云给中国人民银行的高层领导都定了任务,要求每人都要搞来一份题字。

接到任务之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就找到了他的山西老乡马文蔚。

少年成名得眷顾,半生经历是传奇

马文蔚1904年出生在晋北的阳曲县,其父亲马鹏程原本是位私塾先生,之后弃文从商,成了当地有名的富商。

但马文蔚出生后不久,他们的家境就逐渐开始衰落,到马文蔚成人时,他们家就已经是一贫如洗了。

但所幸的是,当过私塾先生的马鹏程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从马文蔚记事起,父亲就手把手地教他读书写字,为他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再加上马文蔚也是天资聪颖,本身就是一块学习的料,所以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十六岁那年,马文蔚去省城太原考试,结果三考三中。同时被三所名校所录取。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省立国民师范学校。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是由阎锡山参照日本教育模式,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其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

阎锡山

更重要的是它不但不收学费,而且每月还会给学生两块大洋的补助,因此很快就成了山西有志青年特别是贫苦青年所向往的目标。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家境贫寒的马文蔚才选择了这所学校。

当时徐向前和薄一波也在这所学校就读,他们三人虽然是不同年级,但却志趣相投,因此很快就成了关系亲密的校友。

徐向前和薄一波自然不用说,当时在学校时,就是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而马文蔚也先后受到了赵戴文和赵丕廉两任校长的器重。

徐向前

在他还没毕业时,就被两位校长带着,参加了很多文化名流的聚会。师范毕业后,马文蔚被分配到师范附小教书,但眼界大开的他早已志不在此。

1930年马文蔚毅然辞职,南下求学,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恰在此时,马文蔚的老校长赵丕廉调任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

他得知马文蔚也在南京之后,还没等马文蔚毕业,就把他召在身边,让他当自己的秘书。

赵丕廉对马文蔚的关心还不止于此,他还帮马文蔚解决了人生大事。

赵丕廉

在赵丕廉介绍下,马文蔚结识了还另一位校长赵戴文的亲侄女赵惠卿。两人一见钟情,当年就结了婚。

马文蔚结婚之后,时任监察院院长的赵戴文举贤不避亲,又把马文蔚调到监察院当秘书。不到一年的时间,马文蔚婚姻工作全解决,可谓是春风得意。

但好景不长,马文蔚没干几个月,中原大战就爆发了。

阎锡山联合冯玉祥李宗仁等共同向蒋介石宣战,作为阎锡山亲信的赵丕廉、赵戴文因此被相继免职,马文蔚也跟着丢了饭碗。

马文蔚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赋闲在家的马文蔚不甘寂寞,没事就混迹于南京的各个文化圈,因此而结识了山西老乡景梅九

景梅九不但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在景梅九的影响下,本来就功底不错的马文蔚,重拾书法。

从此养成了耕耘砚田的习惯,也练就了一笔好字,为他以后给人民币题字埋下了伏笔。

当时山西的人才辈出,在景梅九的引荐下,马文蔚结识了同是山西老乡的傅作义,而又由傅作义引荐,马文蔚与另一位老乡孔祥熙结交。

孔祥熙听说马文蔚曾在中央大学经济系学习过,于是就把他安排到了上海中央造币厂担任文书副主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银行中央银行等四家银行,在上海成立四行联合办事处,马文蔚被委任为中将视察员,视察后方金融情况。

马文蔚不辱使命,从上海至香港,返汉口到重庆,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他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撰写了多份许多内容翔实、很有见地的金融调研报告,因此而得到了孔祥熙的进一步赏识。

1942 年,孔祥熙又把马文蔚调到了中央信托局,让他当人事司甄核科主任,专门负责干部考核工作,这其实已经是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马文蔚到中央信托局后,果然不负所望,没几年功夫,就使干部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因此得罪了信托局内部“留美派”和 “铭贤派”。

留美派是宋子文的嫡系,铭贤派则全是孔祥熙在山西办铭贤学校时的学生,两派平时虽然不对付,但却都视马文蔚为眼中钉。

1946年,两派联合做局,诬陷马文蔚徇私枉法,而孔祥熙一气之下便将他免职了。

查清事实后,孔祥熙觉得十分愧疚,又十分惜才,就想邀请马文蔚到中央银行担任处长,却遭到马文蔚的严词拒绝。

经此一事,马文蔚也认清了国民党的腐败本质,从此也没有了再赴仕途的打算。于是就来到北京,找到了同样远离仕途的老师赵丕廉,过上了练拳习书的悠闲生活。

赵丕廉同样是书法大家,在与其切磋的过程中,马文蔚融合景梅九和赵丕廉两家之长,终于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也是在这一年,马文蔚在傅作义组织的一次酒会上,结识了同是山西老乡的南汉宸。

故友重逢在人行,试笔引来好书法

早在1941年,在陕北抗日根据地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南汉宸临危受命出任边区财政厅厅长。

他在很短的时期内就使边区财政摆脱了困难,是我党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金融组织领导者。连毛主席都称赞他创造了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历史奇迹 ”。

南汉宸

马文蔚和南汉宸一见如故,很快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但国民党挑起内战后,马文蔚为了不给南汉宸带来麻烦,就主动与其断决了联系。

1949年北平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从石家庄迁至北平,业务迅速扩张,急需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

时任平津卫戍司令部政委的薄一波听说马文蔚也在北平后,特意找到了这位老同学,劝他出来工作。

马文蔚也想为新中国做一份绵薄之力,就拿着薄一波的介绍信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

他到了之后才知道,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正是南汉宸。南汉宸见到他之后,喜出望外,不停地责怪他为什么不跟自己联系。

马文蔚解释说是怕给他带来麻烦,南汉宸说:“这下好了,中国马上就要解放了,你以后也不用怕给我带来麻烦了,明天你就来银行工作吧。”

于是马文蔚就到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处做了参事,昔日好友也因此而变成了上下级。。

刚开始时,马文蔚还觉得有点别扭,但南汉宸没有一点官架子,一有功夫就找他喝茶聊天,切磋书法,马文蔚也很快打开了心结。

1950年4月的一天,南汉宸又把马文蔚请来了办公室。马文蔚一进门,南汉宸就神秘地说道:“我最近淘到一个好东西!”

还没等马文蔚接话,他就从抽屉里找出了一杆毛笔。马文蔚一眼就认定这是一支御笔。

南汉宸一边夸他好眼力,一边问他想不想写写字过一下瘾。

马文蔚虽然也是见多识广,但还真没用御笔写过字。听南汉宸这么一说,也来了兴致,赶忙接过笔,问道:“你说写什么吧!”

南汉宸说道:“就是试试笔而已,也别拽文造句了,就写咱们银行的这几个字吧。”

马文蔚欣然领命,随手就在宣纸上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

写完之后,马文蔚摇头说道:“这御笔也是徒有其名,还不如我自己的笔好用。”

南汉宸听完后故作怀疑地说:“怎么可能?是你没有使习惯,不然你再写几个试试!”

就这样,马文蔚又先后写了”“元”、“角”、“壹”、“贰”等字。他边写边摇头,一直说这御笔不好用。

待到马文蔚写完后,南汉宸又激他说:“你总说你的毛笔好用,我倒要看看能写出什么绝世书法来。”

被南汉宸这么一激,马文蔚真的就来了劲,马上拿来了自己的笔,又把同样的内容写了一遍。

写完之后让南汉宸好好比较一下,看到底是哪支笔写出来的字好。

南汉宸看了之后直点头,最后终于夸赞说:“你的破笔确实不错,看在我给你提供纸墨的份上,这些字就送给我算了。”

马文蔚也没当回事,就爽快地表示:“这都是练笔的东西,也不是什么书法作品,你想要就要吧。”

不久之后,马文蔚就告别了南汉宸,先是在广西,后来又调往了陕西,两个老朋友从此天各一边,再也难有喝茶聊天,切磋书法的机会了。

待到1955年,马文蔚看到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后,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字迹。他这才意识到当年南汉宸诱导他试笔的真正目的。

而作为在金融领域工作的专家,他自然知道这是属于国家机密,因为即使组织在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他也把这件事深深藏在了心底,除了家人之外,从来没向任何人提过。

历尽磨难有风骨,为证清白写书信

1957年,马文蔚回老家阳曲县黄寨村。但回乡之后,他的生活一落千丈,必要的口粮都没有,每天只能以野菜米糠充饥。

女儿都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还要和马文蔚两口挤在一个土炕上睡觉。但马文蔚不但没有怨天由人,反而还过得甚是充实。

他每天早上起来,先是练习一遍赵丕廉教他的拳法,然后才上街打扫马路,捡拾大粪,晚上回来再练一个小时书法,最后才上床睡觉。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医学心悟》,从此又迷上了医术。并且凭着超高的悟性,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医。

一直到1978 年,马文蔚始终顺天安命,从来没有找过组织。

直到1983年,《山西日报》登载了介绍第二套人民币的短文,其中言之凿凿地说,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为冀朝铸所写。

马文蔚的女儿看到文章后,很生气的责问他说:“你不是说人民币上的汉字是你的吗?你看《山西日报》明明说是别人写的,党报上登的内容不会是假的吧?”

马文蔚一生历经坎坷,如今竟然连自己的女儿也怀疑他的人格。

愤愤不平之时,他就给时任中国人民银行的副行长胡景沄写了一封信,说出第二套人民币的汉字是他本人所写的真相。

胡景沄

而当时中央正计划发行第四套人民币。负责具体设计的工作人员经广泛调研后一致认为,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既具汉隶之庄秀,又有魏碑之刚健,是难得的书法精品。

且能够很好地体现刚柔并济、飘逸洒脱、内敛含蓄的民族品格,建议在第四套人民币上继续沿用这些汉字。

主持发行工作的中央领导也同意设计组的看法,但也提出了就的要求,就是人民币的汉字要改成简体字,以顺应我国的简化字改革,体现正确的导向。

但要将人民币上的繁体字改成简体字,就必须要找到当时写这些字的人。

但负责联系书写者的南汉宸已于1967年去世,他生前从未向人提及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何人所写。

就在中国人民银行犯愁之时,马文蔚的信恰好到来。

胡景沄也是山西人,和马文蔚也是旧相识,自然也知道马文蔚是当年行内隐藏的书法大家,他从感情上非常相信马文蔚的说法。

但此事事关重大,如果不搞清楚情况,就冒然报给中央领导,引来领导的批评是小,影响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进程就是大事了。

正在他犹豫之际,还是他的秘书提醒他说,当年的汉字底稿就在行里,而且还被作为绝密一号档案封存起来了。

只要派几个专家做个笔迹鉴定,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于是胡景沄立即采纳了秘书的建议,当即就派两名专家带着总行的“绝密一号”档案前往阳曲县,找到了马文蔚。

马文蔚当着两位专家的面,重写“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经两位专家鉴定,可以确定两份书法出自一个人之手。

鉴定完毕之后,他们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胡景沄。随后,胡景沄指示,务必让两位专家请求马文蔚再重写几个简体字,以备第四套人民币使用。

马文蔚欣然领命,但当年的字是他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十分随意地写下的,正如苏东坡所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如今他知道了实情,因此就有了心理包袱的限制,反而再怎么写也没有了当年的韵味。

最终没有办法,人民银行只能以当年马文蔚的书法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简体化。

但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忘记马文蔚的历史功绩,不但专门发函,明确了马文蔚是人民币上汉字的书写者,还协调有关部门帮助马文蔚解决了住房。

但马文蔚早已看淡了这一切了。1988年,85岁的马文蔚在家中安然去世……

而马文蔚的一生,用一幅对联来概括,就是:

“凌云风骨垂青史,国币翰墨传环宇。”

如今马文蔚的墨迹已经陪伴中国人走过了70余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字应该是世界印刷最多、流传最广的书法作品。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马文蔚的“手迹”也迈出了国门,成为国强民富的见证。

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马文蔚的名字,但我们能透着人民币上的文字体会到书写者的风骨,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