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2019年08月30日14:26:08 历史 1197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孔子生前著书立说,但遗墨存今的却极少。他的字到底写得怎样?在哪能看到孔子书法真迹呢?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丹阳延陵镇季子墓里的十个字系孔子所书,保存至今,神韵彰显。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季札生于公元前576年,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地区),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季礼卒于公元前484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季子墓的具体位置有两种说法。但位于丹阳延陵镇的季子庙却是史料记录传承至今。季札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死后立庙奉祀。 据唐人记载,原有三庙,现只存南庙,庙后为季号墓。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拜谒季子庙,观沸井涌泉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事。南朝张正见来此后写了《行经季子庙》一诗,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提到的沸井的诗句。其外,历代名人如李白、萨都剌、沈德潜等来庙观井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季子庙里名气最大的当然是孔子所留的这十个字了!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延陵季子墓碑始刻于何时无考。现碑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重摹上石。庙前立有“呜呼有吴廷陵君子之墓”碑。世称十字碑,相传为孔子所写,古人考证原碑只“呜呼有吴君子”六字,是古篆 ,“延陵之墓”四字是方篆,两者不同,怀疑是汉人篡人。唐、宋以来层次翻刻。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孔子为何会为季子写墓碑呢?季札再三让国,被孔子幸为君子典范。手机还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交游天下,为传播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季札的祖先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季子比孔子要早一些,但是季子对孔子的影响很深,孔子对季子是十分尊崇的,可以说季子算得上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以后的《春秋》都受到了季子的影响,传说季子的墓碑有孔子所书的文字。北宋理学之开山祖周敦颐认为此碑文实系孔子所书,其理由为“盖季札之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以为知礼,而亲自勒碑曰”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见《濂溪先生居庐山说》)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此碑碑高2.45米、宽1.07米,圆首。十字分两行。左、右、下都有唐人题刻。碑周边并刻有精美图案。季子墓碑后记写于宋崇宁二年四月十二日,碑文写道: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治故县.今润州之延陵镇是也。杜佑谓曲阿延陵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晋陵县.其说明矣。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岁盖淹没。开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剌史萧定重镌石延陵庙中.于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崇宁元年.予以罪责是州.因考大史公书历代地志通典图经.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谓季子墓在晋陵县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阳乡.而今暨阳乡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书十字刻墓碑上.设像祀之.学中以时率居史士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贵有德也。又备论历世废兴与习俗之变.易刊之碑下.使后之君子得以览观焉。

这是孔子仅有的遗墨,10个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 天天要闻

可见,季子庙在武陵镇是有依据的。季子庙前还有的六口沸井,这又是一个神奇!(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民国将领之川军夏首勋 - 天天要闻

民国将领之川军夏首勋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混战,刘湘和刘文辉这对叔侄爆发了“二刘之战”,这场战争也是民国四川境内最大的内战,最终刘湘取得胜利,坐上“四川王”宝座。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闻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国力大损,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大举东侵,最终于763年攻陷长安,迫使唐代宗李豫仓皇出逃。这一事件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转折,也暴露了唐廷内政与军事的深层危机。
回纥与安史之乱:雪中送炭背后的趁火打劫 - 天天要闻

回纥与安史之乱:雪中送炭背后的趁火打劫

在安史之乱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内战中,回纥(后称回鹘)的介入如同一把双刃剑——其精锐骑兵为唐廷提供了关键战力,但每一次“救援”背后都暗含高昂代价。 从洛阳城的劫掠到“绢马贸易”的压榨,回纥的参与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虚弱,也埋下了中晚唐财政崩溃的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有个家发镇,是以志愿军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发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如今,70多年过去了,李家发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进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在哥哥的营房里,与记忆中那个保家卫国的身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段时间,总台记者陪同老人完成了...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 天天要闻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上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下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1914年谢阁兰拍摄的高颐阙照片部分截图高君颂碑 1914年网络图 碑拓印目前国内历史上对雅安汉阙拍摄(研究)较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