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文墨中的三国》专栏第35篇。
曹叡字符仲,是魏国第二任天子,祖籍安徽亳州人,是曹操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曹丕,母亲是甄皇后。曹叡在位期间,其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启用并指挥曹真和司马懿等人多次防御吴国和蜀汉的讨伐,征讨公孙渊,重视狱讼审理,其在军事和政治文化方面都很有建树。但是曹叡在诸葛亮去世后的人生后期,他大兴土木,骄奢淫逸,再加上曹叡托孤的种种弊端,导致魏国由盛转衰。
历史上人们对于曹叡的评价差别较大,民国史学家吕思勉指出曹丕本来就没什么能耐,曹叡继位后大兴土木,朝政更坏。王仲荦却曾表示,曹叡统治时期,是魏王朝的全盛时期。如此大的反差,在我们已经了解曹叡一生的前提下,还是要更加关注细节问题。
根据《魏书》记载,曹叡仪容举止很优雅,却也透着一股有威信的既视感。曹叡在东宫的时候,从来不结交大臣,也从来不过问政事,一心全都将心思埋在里书籍之中。等到曹叡继位之后,大臣们都对曹叡很不了解,只有刘晔此时入宫觐见,交谈一番后刘晔评价曹叡为:“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作为天子,曹叡能够合理地对大臣进行褒奖,对浮华无实的官场风气和文人风气进行打击,比如日后曹爽的那些党羽们,几乎都在这个时候受到严厉的打压。曹叡虽然之前没有经验,但是在登基之后,能够合理掌控魏国全国的大军,对于重要决断之事,曹叡往往能够在众多选择中找到最优方略。面对国家重要决断,曹叡也能合理参与并拍板。在曹叡火气方刚之时,文臣武将就已经对曹叡的很多作为佩服的五体投地。
曹叡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记性很好,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官员,但只要看到了这个官员的简历,或者听闻到这个官员的一些事迹,甚至了解到这个人的父亲兄弟和孩子,曹叡就会“过目不忘”。
另外,曹叡是一个能够优容大臣直言劝谏的人,这个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是少有的现象。咱们先把听不听取大臣的意见放一边,有时候大臣们公开指出曹叡的不足,奏折一点都不给皇帝面子时,曹叡最严重的处罚就是贬官。自其登基以来,曹叡从未杀害过劝谏的大臣或将仗义执言的大臣罢官过。
曹叡勤于政务,他广泛听取吏民百姓的建议,甚至每个月甚至要阅览小一百篇官民的上书。话说百姓在政治大框架内,有些人是没有学问的,有些人是没有长远政治眼光和政治深度的。即使看到文辞鄙陋的上书,曹叡也会通篇看完,甚至从来不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这些,是曹叡的优点。我们都知道,《魏书》是魏国的官方史料,具有非常显著的“暧昧性”。到一百多年后,魏国重臣孙资的后代“嘴炮”孙盛,虽然指出了曹叡的不足,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曹叡的一些优点。
孙盛指出,听老一辈的学者表示,曹叡天资聪颖,头发长的如果散开可以直接垂地。曹叡是一个口吃患者,因此曹叡并不怎么爱说话。即便如此,曹叡练就了沉毅好断的能力。对于曹丕留下的辅政大臣,曹叡在刚一上位后,就将除了陈群之外的大臣支配在边境中,如此一来在这洛阳城中,曹叡完全可以政由己出。曹叡还能够对大臣时刻保持最基本的礼仪,能有个小脸儿,没事儿关心一小下。虽然有些大臣过于直言不讳有所冒犯,但曹叡并不会对上书者过分摧残,这更说明曹叡作为君主的伟大过人之处。
此时,话锋一转,曹叡的缺点在于从不思考构建德育风气,没有巩固国家建设的根基。最终导致了在自己去世前托孤和去世后权臣专权的情况,曹叡没有保护好大魏江山社稷,也够可悲的。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曹叡沉毅断识,政由己出,在这方面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但在当时百姓还在过苦日子且天下大乱之际,曹叡没能先采取道德建设而巩固国家,却效仿秦始皇和汉光武帝的骄奢淫逸,这是非常明显的错误。
陈寿还指出,古代应该秉持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天子传位应该找到最合适的人。如果天子没有亲生儿子,也要选取有道德的近亲继位。而曹叡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他立太子完全考虑的是个人好恶。将皇位传给一个年龄如此小的人,更应该考虑托孤名单的权衡。后来曹爽专权,司马懿诛杀曹爽后成为新的专政者,曹芳最终也难保天子之位。
在曹叡时期,刘禅、孙权、陆逊和等人都对他有所评价,但因立场不同,本文暂且忽略。无非就是嘴炮和恶意攻击。而钟会在曹叡去世后的评价,目的性极强,其无脑赞扬也没有什么代表性。
裴松之曾指出,曹叡是一时明主。后周太祖郭威称曹叡,一时达礼,千古所称。对于文学方面,明代学者胡应麟指出诗歌能传三世且文学质量持续保持高位的,只有曹操、曹丕、曹叡三人。
对于负面评价,历史作家蔡东潘表示,曹叡奢淫无度,违理蔑伦,种种荒谬,俱足亡国,而反得平定辽东,擒斩公孙渊父子,是所谓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
历史学家马植杰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他认为综观曹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客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
文:正聊三国作者XXY
了解更多三国趣事,请多多关注,正聊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