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566年出生在甘肃秦安,家里是北周的贵族,祖上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爹李昞当过大官,他七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年轻时,他文武双全,会骑马射箭,脑子也灵活。后来在隋朝混得不错,当过好几个地方的刺史,还管过宫廷禁卫,积累了不少经验。
617年,他瞅准隋朝要完蛋的机会,在太原起兵,带着儿子李世民等人打下长安,618年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唐朝。
他在位八年,干了不少大事,比如派李世民平定各地势力,搞均田制、调整税收,还定了新律法,为唐朝后来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不过,他晚年赶上儿子们争权,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得不可开交。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得李渊没办法,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三个月后退位,自己当了太上皇。
从此,李渊的政治生涯算是彻底结束了。
李渊退位时才60岁,按理说当太上皇还能享享清福。可现实是,他的生活从皇帝的高光时刻直接跌到谷底。刚退位那会儿,他住在太极宫,名义上是太上皇,身边还有不少宫女和侍从,日子看着还行。但李世民上台后,慢慢就变了味儿。
贞观二年(628年),长安闹旱灾,庄稼死光,百姓饿肚子。李世民为了省钱,也为了做做样子,下令裁减宫廷开支。太极宫首当其冲,李渊身边的几千宫女直接被遣散。诏书里说得很漂亮:“宫女太多,关在宫里怪可怜的,放她们出去嫁人吧。”
可对李渊来说,这事儿一点不漂亮。以前他起床有人端水,吃饭有人伺候,现在全没了。自己动手洗脸,吃饭也只有粗粮和凉汤,生活质量直接崩盘。
这还不算完,遣散宫女不光是生活上的打击,更是面子上的羞辱。堂堂开国皇帝,退位没几年就被儿子这么“精简”掉身边人,搁谁身上不憋屈?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令把李渊从太极宫迁到大安宫。这地方原来是李世民当秦王时的府邸,当初建得就马马虎虎,墙破屋旧,跟太极宫的豪华没法比。
搬过去后,李渊住的环境更差了。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热得喘不过气,屋顶还漏水,炭火都不够用。堂堂太上皇,日子过得跟普通老百姓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人家有家人陪着。
李渊退位后,精神上也挺孤单,原本有个老朋友裴寂能陪他聊聊。可李世民看不惯这事儿,贞观三年找了个理由——说裴寂跟僧人法雅走得太近——把他贬了官,还流放到静州。从那以后,李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
贞观六年(632年),大臣马周上书说大安宫太破,跟太上皇身份不符,建议修一修。李世民批了,但修得不多,屋顶补了点,墙刷了刷,条件还是差。
贞观八年(634年),他还请李渊去两仪殿参加宴会,跟西突厥使者一起吃饭,表面上挺热闹。可宴会完了,李渊还是得回大安宫,孤零零一个人,没啥实际改变。
搬到大安宫后,李渊的身体越来越不行。贞观九年(635年)初,他得了风疾,咳嗽老不好,腿也肿,走路都费劲。宫里的人伺候得不好,药都送不及时,御医来了也晚了。
贞观九年五月初六,李渊在大安宫去世,享年69岁。
死的时候没啥大动静,宫里人发现他已经没气了,手里还攥着个空酒杯。消息传到李世民那儿,他下令厚葬,追谥为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陕西三原的献陵。葬礼办得挺隆重,可这热闹跟他生前的冷清一比,反倒更显得讽刺。
参考资料
李渊 - 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