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您探索一座早已被遗忘的工厂地下防空洞——这里有两座通过通道相连的废弃避难所。我们先参观保存较差的第一座地堡,然后是第二座。
远远望去,通风井的"蘑菇头"突出地面,成为识别地堡的标志。而在灌木丛中,混凝土入口若隐若现,通向这座双重防护设施。
灌木丛中,混凝土浇筑的入口突兀地探出地面,通向这座双子防御工事。
我们择一而入,沿着阶梯沉入地底,来到两座避难所的分岔点。
这座防护设施建于1980年代后期,施工工艺堪称粗劣
入口处两扇各重达750公斤的防护密闭门,锈蚀的铰链至今仍诉说着当年仓促建造的窘迫。
这些厚重的防爆门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抵御核爆冲击波的致命撕扯,又要通过气闸程序确保避难人员安全进出。
然而三十年的时光侵蚀,让这座地堡彻底沦为锈迹斑斑的废铁——地下水反复倒灌,在混凝土墙壁上留下道道溃烂的泪痕。
入口处的民防指挥室如今积满泥浆,而曾经能容纳300人的主避难大厅,如今只剩下破碎的长椅和漂浮的防毒面具残骸,在浑浊的水面上无声地打着转。
沿着斑驳的混凝土墙,一排技术隔间依次排开:
男女卫生间(隔断门已扭曲变形)
水泵房(锈蚀的管道像血管般裸露)
应急储水箱(内壁结着厚厚的矿物质沉积)
核心生存单元:滤毒通风系统(ФВУ-300型)
三组空气采集扩张舱(2套"战时"模式/1套"平时"模式)
放射性尘埃净化机组(排风扇叶轮已呈珊瑚状锈蚀)
次生功能区:终端配电室(墙面的电路图仍可辨认)
二号出入口(5吨级铅封防爆门铰链断裂)
气密过渡舱(减压阀被拆解盗卖)
让我们沿着渗水的通道折返初始入口处——穿过两道仍残留着橡胶密封圈的气闸门(金属表面布满应急锤敲击的凹痕),便能抵达连接第二避难所的过渡走廊。那里沉睡着一台堪称工业奇迹的ДГ-5型柴油发电机。
出口标识,当然,图中我并没发现有出口的标识。
避难所抵达的某工厂第二隐蔽设施(1987年建造许可证编号仍可辨认)。
入口处设有配备两扇750公斤重防护密闭门的气闸舱。
舱内同时设置有消防器材架。该避难所建于1980年代后半期苏联末期,甚至未能完成全部覆土工程,仅以半埋状态投入使用,但内部所有生命维持系统均已安装完毕
穿过气闸舱便进入人员掩蔽区,该区域设计容量为300人。
入口处正对柴油发电机舱的入口。
发电机舱入口同样配备气闸装置。
舱内至今仍保存着柴油发电机组本体
值得注意的是,其发电机部分至今完好无损,未被盗拆铜件
靠墙处还留存着应急柴油储备罐
防护密封门尽头设有两间隔离舱室
右侧舱室配置高压气瓶组,并通过通风井直接获取洁净空气
左侧舱室采用蜂窝状网格防尘过滤器进行空气过滤
.此为过滤器蜂窝单元结构特写
现在我们回到人员掩蔽大厅
这里曾设有双层铺位用于人员安置
沿大厅左侧延伸着技术设备舱组
此处原是该设施的主配电室
接下来是女性卫生间区域
男女卫浴设施之间设有应急储水箱组
现在进入男性卫浴单元
每个卫浴单元入口处均配置洗手台阵列
男性如厕区实景
现在我们再次回到人员掩蔽大厅
继续向前行进
通风管道系统嵌入墙体内部
稍右侧另一道密封防护门后便是通风机组室
配备双模式进风扩展舱
通过垂直通风井实现空气交换
另一侧同样设有密封防护门
此处连接第二斜向应急进风通道
现在返回主掩蔽大厅
供热枢纽区
备用出口配备双重密封防护门组
本次导览至此结束
感谢观看,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