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卫立煌不愿意打内战,于是选择出国留洋考察。1948年国民党东北局势急转直下,蒋介石无人可用了,于是他想起来东北的卫立煌,让他马上停止欧洲考察,迅速归国接替陈诚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开始是非常抗拒的,但蒋介石派出了顾祝同、张群等人反复游说,卫立煌只得勉强答应,接受东北这个烂摊子。
其实卫立煌最后出任东北“剿总”司令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卫立煌不出任东北“剿总”,情况可能并不会更好,甚至可能更糟,今天小编带大家来具体聊聊:
从军事局势来看:
• 战局已定:卫立煌是接替陈诚的烂摊子的,其从欧洲考察归国后,国民党东北战局已经极度恶化。从军事角度去看,东北野战军越来越好,通过东北的土地改革,东北野战军人数达到了百万,火炮优势也很明显;而国民党军则越打越少,其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孤立城市,只能控制这些大城市和附近交通干线了。即使换作其他将领,也很难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 部队士气低落:东北的国民党军经过陈诚惩治贪腐加上连续作战,很多部队士兵士气已经全面低落,战斗力越来越差,远远不如解放战争初期刚刚入关时。卫立煌既然接过了这个差事,也想做点事,他在上任后,试图通过整训部队、加固防御工事等方式稳定局势,但效果有限。所以卫立煌后期的坚守不出就是一种保存实力,不愿意更多无辜的士兵战死,他本质上是反对国共内战的。如果蒋介石当时把卫立煌换成其他将领,也未必能比卫立煌做得更好。
从蒋介石的用人来看: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老蒋任命卫立煌,主要还是因为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和威望,想让他在东北扭转局势;另一方面也是老蒋自己用人的捉襟见肘,自己真正的黄埔嫡系实在是无人可用。如果卫立煌不愿意出任这一职务,蒋介石不得已还会选择其他人,但我们要知道,其他的这些将领未必能比卫立煌更有能力和威望。
• 内部矛盾重重:国民党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存在着这一问题,派系斗争始终是杜绝不了,蒋介石用人时候也存在用一部分人打压另一部分人。同样在东北,国民党内部这一问题也同样存在,经过陈诚所谓的整顿,东北国民党内部更加复杂,派系争夺进一步公开化。如卫立煌在上任后发现连自己的警卫团都难以真正使用自己人,警卫团都得不到自己真正的控制,这让他很是无奈。综合去看这些矛盾,可以说是非常复杂,这种复杂的内部矛盾并非卫立煌一人能够解决,即使换作其他人,也难以有效整合部队。
从卫立煌的个人态度来看:
卫立煌个人是坚决反对内战的,这个东北剿总任命他是迫于无奈接受的。
• 消极抵抗:卫立煌上任后,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固守待援是他首先考虑的,他一直以保护士兵生命为主要目标,拒绝盲目出兵,这就是所谓的消极抵抗。
• 配合人民解放军:从历史角度看,卫立煌在东北期间,虽然名义上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但实际上从未认真执行过蒋介石的命令,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也是积极配合解放军的。
从历史结果来看:从历史大势去看。
• 东北的最终结局:解放战争是人民的胜利,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卫立煌任不任东北“剿总”对于历史走向没有影响,东北的国民党军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战略优势和战术运用的结果,而非单纯依赖于卫立煌的指挥。
综上所述,卫立煌在出任东北“剿总”司令后,并没有改变东北战场的最后走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他的决策很多时候是利于人民的,最后卫立煌也回到了人民的阵营中。以今天视角去看,如果他不出任,情况可能并不会更好,甚至可能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