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30日,开阳县双流茶场划归贵阳市农业局管理。
▴开阳 云山茶海
开阳,元朝时,为雍真乖西葛蛮等地区,隶属于顺元路。皇庆元年,改为乖西军民府。明朝初期,该地由贵州宣慰司同知宋氏亲自管辖洪边十二马头之地。明末天启年间,奢崇明、安邦彦起兵反明,贵州宣慰司同知宋万化参与叛乱,崇祯二年(1629年)被擒杀,宋氏土司至此废除。崇祯四年(1631年),朝廷在宋氏亲辖地 “洪边十二马头” 设立一州,因是新开辟的州,命名为 “开州”,隶属于贵阳府。清朝时期,开州仍归贵阳府管辖。
▴老照片中红(洪)边门
编者按:
洪边门,建于明代的贵阳外城门,位于云岩区普陀路与豆腐巷交会处。始建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早年的洪边门外,有“重来下马叩荆扉,半亩荒园蝶乱飞。桥北数家留过客,青山如旧主人非”的描述。此门可通洪边堡、洪边寨、洪边十二码头(今乌当区、开阳县境内),清代亦称洪边门。民国时期仍称红边门。清刘韫良咏洪边门联:“隔岭田耕乌当近,插云山拥鹿疃高。”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944年—1947年),依照贵州省政府第948次会议决定,撤除贵阳城墙,洪边门消失。作为贵阳的老地片名一直沿用至今。
▴ 《洪边门》作者:冉正万 扫图中码购买
民国二年,开州更名为紫江县,隶属于黔中道。民国九年,紫江县直属贵州省管辖。民国十九年,紫江县改名为开阳县,因县城有开阳书院而得名。1950 年,开阳县归属贵阳专区。1952 年,划归贵定专区。1956 年,划归安顺专区。1958 年,划归贵阳市。1963 年,划归遵义专区。1965 年,再次划归安顺专区。1992 年,改属贵阳市。
开阳作为茶叶大县,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开始种植茶叶,明清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万历《贵州通志》有贵州宣慰司(今贵阳市开阳县一带)进贡茶叶的记载,是开阳贡茶之始,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南贡茶乾隆时期得名并名声大振,有效刺激了开阳茶叶的种植和生产。清末,开阳人李清池想重振南贡茶雄风,此,他创立了茧茶公司,生产方、圆二种压饼茶,包装盒上印有“开阳贡茶”字样,并行销上海、武汉等地。可惜由于政局多变,加上管理不善而被迫停办。民国时期,开阳民间茶叶生产开始缓慢恢复,至1949年,茶叶年产量达到6.75万公斤。
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集体化和生产的发展,开阳县内开辟了1个国营茶场、25个公社办茶场、28个大队办茶场、29个生产队办茶场。1957年,开阳县政府将席家坪劳改农场改造为开阳县双流农场,当时拥有1500亩场地,26名职工全部从事农业生产。1958年,双流农场开始粮茶并种,种植茶叶100多亩,1959年将农场改为茶场。1963年3月30 日,开阳县双流茶场划归贵阳市农业局管理。
2003年,开阳县被命名为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南贡系富硒茶更成为富硒之乡的响亮品牌之一。
且趁春好, 诸君无妨周末作一次贵阳周边茶山行?
▴久安茶场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做活动的闵先生
▴清镇 中华茶博园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玩~意
▴神鹊茶场 朱昌镇百花湖畔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小小大陆
▴乌当百宜 天贵茶园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徐徐向山行
▴羊艾茶场 图片来源:贵阳市文旅局
参考资料:《开阳县志》贵州省开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贵阳地名故事 6 》 谢红生/编,《开阳县非物质文化集萃》粱洁/著。
-END-
撰文|杜彦之
编辑|九戒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