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光追思金门战役9:敌军兵力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了解敌情?

2025年03月29日13:42:08 历史 1962

今天研究金门战役,守军兵力规模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如果连敌军兵力规模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了解敌情?敌情不明,还怎么研究和决定作战行动?下面,我们通过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记述,来了解当时金门守军的具体情况。

金门原守军是李良荣的第22兵团。后来增援金门的,更确切地说,去替换第22兵团的是胡琏第12兵团。

此时的第12兵团是淮海战役中被我军歼灭后重建的。该兵团原于1948年8月由第10、14、18、85军编成,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李良荣、吴绍周。

从胡琏与李良荣的历史上看,这应该是两人的第三次共事。

第一次,始于1941年,两人分别任第70军下辖师的师长。1941年7月,李良荣任第100军80师师长兼福州警备司令,当年该师转隶第70军。同年2月,胡琏任福建预备第9师师长后,该师由第49军转隶第70军。就这样,胡琏与李良荣第一次进入同一个部队,分别担任第70军辖下两个师的师长。

由于在鄂西打败日军,胡琏于1943年7月升任第18军副军长,当年进入国民党军事中枢,成为委员长侍从室高参。一年后的1944年8月,胡琏出任第18军军长。在胡琏之前是罗广文任军长,罗广文之前就是后来支持胡琏编练新兵的江西省主席方天。而原来看起来高胡琏一等的"黄埔1期"的"小老弟"李良荣,则一直在80师任职,直到整编后担任整编第80旅旅长。1946年,李良荣升任第28军军长、整编第28师师长。他这个"黄埔1期"比"黄埔4期"的胡琏整整晚了两年才调正军职。次年5月,李良荣又升任整编第23军首任军长。而胡琏早已于前一年升任整编第18军军长兼整编第11师师长。直到1948年8月,胡琏、李良荣才一起升任第12兵团副司令,两人再次平级共事。这就是胡、李两人第二次共事。

说来也是有缘,当初继胡琏之后任整编第11师师长的,就是后来我军打金门时任第12兵团19军军长的刘云瀚。

这次在金门,应该是胡琏和李良荣两人第三次共事。两人虽多次共事、职务交替上升,但互相在仕途上不构成威胁,关系不错。

金门战役后,第22兵团即遭到打乱重整,李良荣失去兵团司令之职,兵团番号也归属后来在四川起义的郭汝瑰部。虽然李良荣部对金门战役贡献最大,但李良荣并没有与胡琏争功。不仅李良荣,原第22兵团几乎所有人都默不作声,任凭第12兵团、青年军、汤恩伯总部相互争功。战事刚结束,东南行政长官公署陈诚亲赴金门前线巡视,在第22兵团司令部召开检讨会,李良荣在会中除表扬友军战功之外,未对本兵团之战绩提出报告,且嘱咐部下不要发言。他在会前告诫部属:"功劳要让给友军,不要争,不可争。"

胡琏于战事结束后呈国防部长俞大维的一篇报告中说:

琏每钦仰李良荣将军之清高风范……独李良荣将军则能矫正古人推功让名……世人每以古宁头之功使十二兵团得享,琏则以为勿忘李将军也。

台湾"国防部"《战史》记载:

本作战之统一指挥,灵活运用兵力,当属致胜关键所在,而李良荣之清高风范,绝对服从之军人本色,尤为令人钦敬。

胡琏在《泛述古宁头之战》一文中对李良荣评价颇高,称:

最使我感动者,厥为李良荣、沈向奎两将军之泱泱风度……战后不特未稍表功,且说:"若无十二兵团之增援,则吾人的遭遇,诚有不可想象者。海岛作战,胜则灭敌,败则被歼,吾人感激之不暇,何功之可争?"今者两将军均已作古,每心仪其风范,辄为之肃然起敬。

多年后,李良荣离开台湾,经友人介绍去南洋经商,因车祸身故。胡琏时任台湾当局驻越南"大使",听说此事后,在返台时还曾专门去新加坡李良荣的墓前祭奠。在《泛述古宁头之战》一文中,胡琏写道:

曾赴良荣将军墓前献花祭酒,默祷之余,回忆往事,不禁脱口而出:"忠肝义胆,来格来飨。"

文中并称赞李良荣"功则相让,败则相拯"。可见胡、李之间是相互尊重的。言归正传。回头看看时任第12兵团司令官、战后任金门防卫司令的胡琏在《泛述古宁头之战》一文中是怎么谈金门守军的。由于胡琏原文较长,且半文半白,现在读起来有点费劲,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寻找查阅原文。我们在这里根据胡琏的记述,将第12兵团到达金门之前的守军部属简要归纳如下:

小金门守军:第5军军部,新第200师,兵力3000余人。大金门守军:9月16日新组建的第25军,该军由空军机场警卫部队改编的新第45师4500人守金东;青年军第201师两个团共5000余人守金西。大、小橙岛守军:新编第25军所辖的新40师(欠118、119团)。

在这里,胡琏对有关第22兵团各部情况变化的介绍不够完整,也没有说明第12兵团自己的兵力规模。

据胡琏称,除保安团改编的两个师(13师、56师)外,第14师缺少被装和武器弹药,其余6个师"均可效命疆场……各师轻便装备,粗告充实"。考虑到第19军是1949年10月5日仓促编成的,因此胡琏所叙述的,应是增援金门之前各军、师的最新情况。

那么胡琏所称的这9个师的兵力规模具体如何?他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该十八师各团各有干部(军官、士官)五百余人,每县征集新丁千五百人,即为两千余人之团。

第18师下辖第52、53、54团,按照胡琏所称,如不考虑师直属部队,则第18师应有6000人之众,加上师机关和直属部队,总数应该有7000左右。第19军14师师长罗锡畴后来曾经回忆说,他所领导的第14师有3个团6000余人。这与胡琏的叙述是吻合的。

关于第12兵团编练的总规模,胡琏在文中说,"国防部"当时曾有所明确:

对于本部人员补充计划,指定由浙、闽两省各征新兵三万人,江西一万五千人。

也就是说,"国防部"同意胡琏编练的总兵力是7.5万人。这个数字基本上是两个军的编制员额之和。因为早在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时,除了决定正式取消"整编"师、旅的编制和番号,恢复军、师的原有编制和番号之外,还决定将"军"定编为3.5万人。后来,"国防部"要胡琏增援广州,而陈诚则派罗卓英找胡琏增援金门,怎么办?胡琏在《泛述古宁头之战》中写道:

十二兵团在国防部的补给名单上,仅两个军,今我实有三个军,以其中之一军,调防金门,似无问题。

这从侧面证明了,"国防部"当初同意胡琏编练的就是2个军,是胡琏后来自己超编了1个军。兵团副司令柯远芬将胡琏扩建新军的举动称之为"大胆",其原由便在此。

胡琏兵团3个军,按照满编算有10.5万人,即使按照比较保守的60%的满编率计算也有6.3万人,按照80%的满编率计算则有8.4万人。如果真如后来刘云瀚所言满编率只有60%左右,胡琏何不首先充实原编制部队,为什么要冒着违抗命令的风险新建一个军呢?因此,当时其兵力规模应该超出"国防部"规定的2个军、7.5万人的总规模。那么扩编为3个军后的总体规模,必然更大。

派出增援舟山群岛的第67军,④增援金门的胡琏兵团部(按照5000人计)及第18、19两个军(每军按3.5万人计),总兵力满编情况下有7.5万。第18军43师未去,减去其4000余人,总增援兵力满编情况下应达6.7万人左右。即使按照65%的满编率计算,也有近4.4万人。

根据胡琏的助手、时任第12兵团副参谋长王文的介绍,第12兵团编制情况大体如下:

1949年10月初间,在汕头由原辖2个军扩编为3个军,分别是第67军(军长刘廉一)、第19军(军长刘云瀚)、第18军(军长高魁元)。9月27日第67军(时称第10军)奉陈诚命令增抵舟山。故这里只介绍第18、19军的编制情况。

第18军辖第11、43、118师,第43师属新编成师,随方天增援广州。为弥补此缺口,另调江西保安部队改编的2个团予以配属:

十一师和一一八师都是加强师,十一师搭载了郑执庆所部之团,一一八师搭载缪爱君所部之团,均为四个团。

第18军第11师是陈诚创立的"土木系"最著名的部队,第11师又是第18军的主力,陈诚、罗卓英、胡琏、刘云瀚等都曾任过该师师长。"土木系"的"土"拆开即"十一","木"拆开即"十八",蒋介石中央军嫡系陈诚系统以"土木"为标志,可见蒋、陈对这支部队的倚重。对这样一个师,胡琏在兵力和装备上予以加强是可以理解的。

另据王文记载,第18军由汕头出发"驰援金门"。到达金门水域后,高魁元在船上下达了两项命令:第11师31团驰援大橙岛,支援第40师;第11师33团,在"双十节"前往厦门游行稳定民心。

关于第19军,王文说:第19军是1949年10月初才仓促编成的。该军下辖3个师,其中罗锡畴的第14师是由第18军调来的,尹俊的第18师是由第67军(原称第10军)调来的,第13师是由江西保安部队改编的。10月22日,成军刚半个月的第19军到达金门料罗湾水域后,因台风,卸载非常艰难。

关于第12兵团登陆金门岛的总规模和原第22兵团的规模,王文在其文章中分析"古宁头大捷的几个决定性因素"时,在第二个因素"兵力的优势与士气的高昂"中写道:

在十二兵团未驰援前,金门守军,古宁头地区仅二个防守团,另外还有一个机动团及一个战车营;在金门岛其余地区,所有战斗部队,也不过是四十五师、二十二兵团的警卫团及四十师的余部,兵力上无论如何不及匪军。

十二兵团主力的及时驰援,包括二军共六个师,合为二十个步兵团约六万人,兵力自然大增。

这段文字,是目前为止,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第12兵团增援兵力规模的最具体的表述。

第18军11师少将师长刘鼎汉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他曾说:

十一师是个大师,当时我担任十一师少将师长,辖四个步兵团及直属部队,约一万多名官兵……

我们十一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六日,位置广东汕头,奉令登轮海运,全师即分由四艘轮船装载……

对刘鼎汉的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第11师有4个团。这与王文的说法是吻合的。

第二,第11师有1万人。胡琏说每团2000余人。那么4个团应当有8000到9000人,加上师直部队千余人,这样合算下来勉强有1万人。

第三,第11师分乘4艘船。根据前面第28军电台队长姜从华的记述,每艘登陆舰的装载容量是3000人,实际每艘船能装载2500人就算满载了。这样算来,4艘船差不多1万人。

这三点彼此相互支持,而且与王文和姜从华所言基本吻合。也就是说,第11师有4个团1万人左右的规模是可信的。

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写的《金门保卫战》一书中,关于作战过程的描写都提到以下部队番号:

兵团:第12、22两个兵团。

军:第25、18、19三个军。

师、团:第201师601、602团、师直75炮连;第18军118师352、353、354团,第11师31团;第19军14师41、42团、师直迫击炮连,第18师52、54团;要塞炮第2总台;炮兵第3团第7连、(炮14团第1营)重迫炮第1连;战车3团第1营1、3连。

该文合计共出现2个兵团、3个军、5个步兵师、10个步兵团、3个特种团(包括要塞炮台、炮兵3团、战车3团)的番号。

由于战斗仅发生在大金门岛,而且仅限于金西沿海一带。所以小金门岛的守军番号在此文没有出现,大金门岛东、岛南及岛西金门县城一带一些其他未参战的部队在文中也没有涉及。所以,实际的兵力规模要远大于此文中所说的。按照每团2000人计算,10个步兵团就是2万人。这就是大金门岛实际参战的兵力规模。

关于编制规模与实际兵力规模,时任第19军军长的刘云瀚后来曾说道:

我军战志坚强:……但仓促成军,兵员装备奇缺,补充困难。如步兵连只有四至六挺轻机枪,重兵器更缺;各部员额则仅及编制的百分之五六十不等,尤以第十四及第十三两师为最……

第19军比第18军成军晚,总体装备情况要比第18军差,尤其是第13、14师。罗锡畴的第14师是由第18军调整到第19军的,过来时把全副美械装备交给第18军其他师,自己则接收了少量的"国械"装备。罗锡畴为此愤愤不平,上岛后找刘云瀚叫屈。第13师则是由保安团改编的,装备更差一些。

第11师与第118师都是4个团、1万人规模的加强师,第18师3个团6000人。3个师的实际兵力应该有2.6万人左右。

第14师9000人,第13师6000余人,第12兵团和第18、19军的直属部队共3000余人,第12兵团总兵力4.4万人。这个规模,与上文推算的4.4万人(按照65%的满编率)的增援规模是一致的。

我们再来看第12兵团18军增援后的守军部署。

10月9日,第12兵团18军(欠43师)登陆金门,由第22兵团李良荣指挥。增援的第18军包括第11、118师。第11师31团增援大崎岛,后退守大金门岛;第33团增援厦门,后整体返回,增援小金门岛。第18军其他部队随军部同时登陆大金门岛。

第18军到达后,李良荣对岛上守军兵力部署进行了重新调整如下:

在大金门岛上,第18军军部初到时驻扎金东山外,战前转移至琼林,战斗打响后转移至湖南高地。

第11师:除第33团增援小金门外,第32团、独立团、保安团等该师余部驻防金东南半部的田浦、蚵壳墩、料罗、新头、沙头地域,师部驻山外。第31团退守大金门后转为师预备队,并补充了第11师警卫营的全部兵力,部署在金东埕下一带。

第118师:全师为机动打击部队。第352团驻金东沙美;第353团驻顶堡,战前被指定为负责金西北部海岸防御的第201师预备队;第354团、独立团和师部驻琼林附近。

战车第1营1、3连共6个排22辆坦克,分成三组,分别配属第118师3个团。

第25军:军部初在金门县城基督教会楼,后第19军也来此。战斗打响后不久,两个军指转移至湖下东南部、紧挨东坑的132高地。132高地东侧就是当时由金门县城到古宁头林厝的一条简易公路。

第40师:第118、119团在大崎岛基本被全歼,残余甚少,仅120团建制完整,该团部署在汤恩伯总部所在地附近、水头之西南角。其中,该团1营部署前沿接近双乳山一带。

第45师:驻守金东官澳至琼林(含后沙)一线海岸,4500人,3个团分别是第133、134、135团,师部驻沙美。

第201师:第601、602团,欠603团,隶属青年军第80军,增援后归第22兵团25军指挥,驻扎金西垄口、古宁头、湖下、埔边、金门县城一线海岸。第201师指在湖南高地。第602团3营及201师工兵营任师预备队,控制于顶堡至双乳山间地区。师属炮兵位于下堡附近。该师在登岛部队的攻击战斗中首当其冲,基本失去战斗力。

第601团:1营守备132高地、湖下、金门县城构成的地域,2营守备安岐沙滩小溪沟至西一点红海岸,3营守备自西一点红起的整个古宁头北部海岸。上述3个营9个连中包括3个机枪连。团直共有4个连,分别是团部连(含1个警卫排,其他排性质不明)、卫生连、迫击炮连、47炮连。团部连、卫生连输送排占领52高地,81迫击炮连在林厝至埔头间阵地,47炮连配置不明,团指在132高地。

第602团:3营守备垄口至小溪口,2营位于东一点红及湖尾乡高地附近海岸。1营与战车部队及118师353团,部署在后半山、西山及顶堡、西保一线。

在小金门岛的第5军200师,归第5军李运成指挥的第11师33团。

第12兵团部及第19军的登陆时间与部署:

10月19日,第12兵团司令部及第19军奉命开始由潮汕增援金门。22日夜船团到金门料罗湾,因风高浪急、缺乏登陆设备,延至23日夜,才开始陆续登陆。

23日16时,第53、54团乘"有庆轮"在小金门岛登陆。金门战役打响后,第54团在25日乘108艇在大金门岛登陆增援。

23日夜,第12兵团部、第19军部及直属部队,第13师师部,第37、39团登陆。第12兵团部进驻金东塔后,第19军部及军直属部队进驻金门县城。因来不及架设通信线路,根据李良荣指示与第25军合署办公。第13师及第37、39团进驻金门县城附近,其中第39团为第19军预备队,主要在金门城北侧高地展开部署。战斗打响后,第19军和第25军指挥部转移至132高地。

24日,第18师师部及第52团登陆,进驻琼林。此后师前指转移,但师后方指挥所仍在琼林,负责弹药供应。

24日黄昏,第14师师部、第42团在新头登陆,进驻金门城南吴厝及金门旧城间。

24日晚,第41团登陆进驻顶埔下。

25日晚,第14师40团登陆,归第11师指挥,守备官澳。

战后登陆部队为第13师38团。

未参战的守军统计:

小金门守军皆未参战:第5军新200师,第18军11师33团,第19军18师53团,共约7000人。

大金门守军未参战的有:

汤恩伯总部警卫团,第22兵团警卫团,第45师133、134、135团,第40师120团,第12兵团警卫团,第18军11师32团、独立团、保安团,第118师独立团,第19军13师37、38、39团,第19军14师40团。

以上合计3个警卫团、12个步兵团,共15个团,总规模在2.8万人左右。如果加上3个军部和8个师部的警卫营,共计11个(排除补充第31团的第11师警卫营,还有10个警卫营),总规模可达5000人。

整个大金门岛未参战兵力总数,应该在3.3万人左右。

大、小金门岛未参战的部队规模总计达到4万人左右。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根据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写的《金门保卫战》中关于作战行动的描述,共涉及10个步兵团,按照每团2000人来算,守军实际参战规模有2万多人。

故,金门地区守军总规模约有6万人。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当时大、小金门岛守军总兵力约在6万人,其中小金门岛7000人,大金门岛5.3万人。

这样的守军规模,大大超出了第10兵团、第28军前指对守军规模的掌握,我军哪怕把准备打大金门岛的6个团全都送上去,也无法改变最终的败局。

结论是:在当时情况下,第10兵团和第28军前指决定打这一仗,毫无胜算,在决策上是根本错误的!

王洪光追思金门战役9:敌军兵力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了解敌情? - 天天要闻

【王洪光,1949年8月生,祖籍山东新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坦克乘员和分队指挥员,总参谋部兵种部副部长,总装备部通保部部长,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编著有《装甲兵战术学》、《陆军武器装备》、《经典战例评析》、《机械化步兵教材》、《坦克专业教范》等专著和教材、教范。承担完成陆军建设及装备发展等论证报告。主持研制了多种新型坦克装甲车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安徽种田区up主,靠天吃饭,逆袭成地主后塌房 - 天天要闻

安徽种田区up主,靠天吃饭,逆袭成地主后塌房

赛珍珠是唯一同时拿下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的女作家,堪称文学界的“双料顶流”。更魔幻的是,这位“顶流”是个美国人,却靠写中国农民的故事封神。她出生三个月就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一住就是近40年。
从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中国上古帝王大系简表 - 天天要闻

从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中国上古帝王大系简表

综合古籍记载来看,古人认为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最早统治世界的帝王是混沌氏。混沌氏处于天地初分混沌初始时期,是世界最早的统治者。混沌氏后裔成为伏羲王朝的十七世帝王之一。混沌氏之后是初三皇:初天皇、初地皇和初人皇。初三皇的历史久远缥缈,已经只存在
河南襄城枯井发现近百“烈士”遗骸? - 天天要闻

河南襄城枯井发现近百“烈士”遗骸?

河南许昌襄城县挖掘现场被收殓的骸骨。 受访者供图 出土的刀鞘、弹壳等遗物。 受访者供图“河南一枯井发现近百名烈士遗骸”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南都记者注意到,相关信息最早由微博账号“英魂回家”发布,该微博认证为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英魂回家项目所属。4月1日,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秘书长余浩回应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