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阳(1918年8月—1941年),原名叶宗淦,出生于新昌县城。抗战爆发后,和俞元亮等热血青年组织成立抗日流动宣传队,活跃在城乡,被誉为“新昌四杰”。1938年3月,参加新昌县战时政工队。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去新昌县抗日自卫大队任中队政训员,开展对武装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1939年下半年,被选送绍兴专署青年营。不久去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队,任三大队二中队干事和队内中共支部书记。1940年8月,任中共嵊县开(元)长(乐)太(平)区委委员,以开元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组织“新音乐之友社”,出版《新音乐之友》月刊,以抗日歌咏激励人心。1941年7月,因遭国民党嵊县当局通缉,被派到绍兴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任皋北抗日自卫队指导员。9月9日,在后堡战斗中牺牲。
吴泽英(1919年—2010年),原名吴显超,浙江新昌人。1941年12月,他与进步青年章一萍等自发组织一支抗日武装,活动于新昌。1942年后,他利用宁奉游击指挥部第四支队特务中队等公开番号,积极组织对日作战,取得多次战斗胜利。1944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中担任重要职务,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嵊东祝家庙战斗、晋溪战斗等。1950年起,他调任华东军区情报部工作,并在济南军区担任多个职务。他曾在战斗中三次负伤,1957年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82年离休,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1988年11月22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县枫桥镇毛家园村(今属赵家镇)。 物理海洋学家。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54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副所长等职务,并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主要研究方向是物理海洋学,他参与了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中海洋学规划的制订工作,并主持了多项重大海洋调查研究课题,如“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和“中国海温、盐、密度跃层”等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尹在继(1920年8月-2021年11月27日),生于浙江嵊州。著名茶学专家、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市茶叶学会创始人之一。1938年考入浙江省茶叶改良场(后合并为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的茶叶技术人员训练班,师从吴觉农。1939年,开始在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茶树病虫害研究室和福建省崇安茶叶改良场任职技术员。1943年起,在前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46年进入经济部上海商品检验局任技师,从事茶叶出口检验工作。194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茶叶检验技术,回国后继续在商品检验局工作。1950年,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实施办法》的起草工作,为新中国茶叶出口检验奠定了基础。
陶祖全(1920年—1944年1月5日),浙江绍兴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初,从皖南新四军教导队学习结束后。即在“江南抗日义勇军”常备队任指导员。在保卫无锡八士桥与日军作战时,英勇负伤。1941年11月,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三营教导员,率部队渡江北上,参加开辟江(都)、高(邮)、宝(应)抗日根据地,战斗在临(泽)、界(首)公路两侧。1943年任新四军五十二团一营营长。1944年1月5日,在攻打大官庄伪军据点时,他身先士卒,腹部中弹,终因流血过多,光荣牺牲。
观杰(1921年-1944年),原名石永仙,又名石子英,浙江上虞章镇任叶村人。1938年只身奔赴抗日前线,参加新四军,历任军部教育副官、连长等职,先后5次立功受奖。1939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冬回到家乡,被分配到三北游击司令部当教育副官,负责新兵的军事训练工作,次年被浙东区党委任命为第七中队队长。1944年夏,日伪军在浙东三北地区加设据点,准备抢粮。7月下旬,敌人企图占领慈溪东埠头抢夺秋收粮食,观杰奉命组织部队进入防御工事阻击敌人,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不幸中弹牺牲。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于1944年8月13日发布命令,将他所率领的第七中队命名为“观杰中队”,并追授观杰“二级人民英雄”光荣称号。
周芝山(1921年3月16日—1993年1月17日),曾用名楼柏林、高扬,诸暨市牌头镇珠村人。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先后任中共诸(暨)南区委委员、中南分区区委书记,全萧支队诸北办事处税务分站站长,中共小西区委书记兼情报联络总站站长,中共诸义东县委璜越区特派员兼区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金萧地区联络员;诸义东人民游击队队长;会稽地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浙东第二游击纵队第二支队政委,兼诸暨县人民政府县长。诸暨解放后,曾任中共诸暨县委副书记、县长;共青团绍兴地委副书记;中共杭州市委候补委员,杭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余旭(1922年~1943年12月1日),原名俞照铨,诸暨市次坞镇义源村姜家坞人。萧山县河上镇小学高小毕业。1938年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军部工作队、教导队工作。1942年7月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委派,与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等一起赴浙东,中旬到达三北;8月任三北游击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过阳觉殿等战斗的指挥工作。1943年12月1日拂晓,在峙岭(今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伏击国民党田岫山部的战斗中牺牲。
严洪珠(1923年─1944年8月25日),原名严鸿翥,上虞崧厦严巷头人。1939年参加上虞县抗日战时政治工作队,分配做民运工作,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间经组织安排,打入上虞县青年服务队,任区中队指导员。10月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教导队学习,后分配到浙东三北姚海地区自卫大队(后整编为海防大队一中队)任指导员。1944年8月25日,在舟山大鱼山岛与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展开了顽强的殊死战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4名战士,他命令其他3人撤出阵地,自己用生命实践了生前“宁可牺牲,不做俘虏”的誓言,战斗到最后一息,壮烈自殉。时年仅22岁。
何东昌(1923年4月~2014年1月23日),浙江诸暨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后转入航空系学习。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北洋大学航空系任教。1948年任清华大学助教,后担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77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2年起,担任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何东昌在教育部和国家教委任职期间,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创办了工程物理系,设立了我国最早的原子能专业,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他的努力使得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核工业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誉为“幕后的两弹元勋”。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绍兴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包含绍兴市下面的管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