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位于新密的城关镇,始建于北宋宋仁宗的咸平二年(1001年),距今正好已经是1024年的历史了。当时建成之后,取义:“法海慈航,诞先登岸;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才得名为:“法海寺”。
可惜的是,新密的法海寺在明末时期,被李自成的起义军大量破坏了。到了清代的顺治五年(1648年),再由当时的知县:“李芝兰”重修重建而成。后来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都分别进行了扩建和加修,以至于到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保存比较完好的法海寺。
不仅仅如此,在新密当地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
而这句话说的就是法海寺镇寺之宝:“汉白玉玲珑塔”,而关于这座塔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传说。
话说在宋仁宗时期,当时的新密市有一任知县叫做:“柳玉洁”。这位县太爷是标准的科班出身,两榜进士的底子,到任之后他深入百姓之间,寻访市井闾里之所。很少见他端坐在县衙之内,而在田间地头都是他忙碌的身影,
只是说来也奇怪,自从柳玉洁到任之后,新密市各种灾害频发!
干旱的时候,田地滴水没有;水涝的时候,街道都被淹没了;秋天的时候,大风能刮三五天;寒冬的时候,大雪足有四五尺!
这种情况足足持续了一整年,让柳玉洁苦闷不已。转年春天到来,本来是粮食的成长季节,但是却有一次发生了春旱,不得已柳玉洁只能往来与田亩之间查看旱情。
这一天中午的时候,柳玉洁刚走出县衙,准备到西瓦店村查看灾情。而他刚走到村口,就远远的看到村头的大槐树下面,坐了一个打坐的云游僧人。
只见这个僧人,仙风道骨、气度不凡。于是,柳玉洁就上前施礼,想问一问僧人的来历。
不想这个僧人缓缓睁眼问道:“县尊,有何指教?”
柳玉洁心中一惊,赶忙再次施礼说道:“师傅云游到此,可否到卑衙一叙。”
在这个僧人点头首肯之后,他俩又回到了县衙之中,柳玉洁专门让人准备一桌素斋。两人吃过饭之后,柳玉洁就再一次问道:
“师傅您有所不知,自从卑职赴任以来,与百姓造福不大,却常常灾害无常!卑职深恐是福德功业不厚,才让密邑百姓五谷歉收、六畜不丰啊!”
大和尚笑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天地运行的规律而已,不是个人的意志能够转移的。”
柳玉洁再说道:
“难道这密邑的百姓,就只能饿死、困死了吗?”
和尚没有接话,转而说道:
“我从洛阳而来,走到新密的时候,远远的就望见了在密县县衙的上空,隐隐的升起了一团黑气,贫僧不才妄自推测,不出百日此地将被海水淹没,到时候这里将是一片汪洋,人鬼不分!正所谓:‘无际水连天,千层浪盖顶’!”
柳玉洁一听,心中大惊,一下就拜倒在地,说道:
“大师傅,正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难道您眼睁睁的看着百姓受苦吗?”
僧人缓缓地说道:
“此乃天地劫数,在劫难逃呀!不过尚有一方可以补救,在县衙西南五十步开外,方圆三公里之内,寻找一处地表常年水润的地方,这里就是东海的蛟龙出世的地方,而这个海眼将直通东海;只有在海眼之上修建一座宝塔,再配上我的亲笔真言符咒,可能还可以镇得住这只蛟龙,让他困在东海之中。”
于是,柳玉洁马上动员了县衙的全部工人,终于在县衙不远处找到了这处海眼。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修建了一座十三层的汉白玉宝塔,而宝塔的塔身还雕刻的有,大和尚书写的佛文真经。
自从,这座宝塔建成之后,新密境内一片太平景象,人民安居乐业。后来,经过柳玉洁的不断打听,才得知这个大和尚就是大名鼎鼎的:“法海和尚”,新密人民为了感念他的功德,就把这座寺院叫做:“法海寺”,宝塔叫做:“法海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