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2024年07月30日02:20:44 历史 4384
点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错过

7月19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汇集492组、780多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埃及旅游和文物部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伊斯梅尔表示,“这是近20年来埃及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最大规模出境展之一。”


尤为难得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引进展,而是由中国专家团队自主策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展览将贯穿中国埃及学者的研究成果,依据我们的展览主题和策展思路,从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等出发去挑选代表性展品。”


古埃及是世界几大文明中最有特色,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文明之一。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曾在1938年参观位于埃及南部古都卢克索的孟图神庙遗址。80年后的2018年,中国和埃及成立联合考古队,对孟图神庙遗迹进行发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赴埃及进行考古发掘。


当然,在参观古埃及文明大展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这些。此前网络上还有古埃及文明是伪造的言论。那么,金字塔究竟是怎么建造的?古埃及哪个时期最爱建神庙?古埃及人民的崇拜神还有鳄鱼和猫?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考古学家王巍的笔记,走近古埃及


*本文摘编自《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寻世界十大考古遗迹》(三联书店2024-1),原载瞭望智库,编辑谢芳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

6月17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古埃及文物萨卡拉考古遗址的彩绘人形棺开箱亮相。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埃及——古老文明的交流互鉴
(节选)

文 | 王巍
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总领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历史学部主任

1

金字塔究竟是怎么建造的?


在距今5000年左右,埃及就进入到文明阶段。现代学者将埃及统一强盛的时期称为“王国时期”(kingdom),将政权分裂的时期称为“中间期”(intermediate period)——指有战争、外族入侵的时期。
“中间期”的说法形成于19至20世纪的欧洲学界,那时学者们对中间期的了解较少,整体认为是“负面的”和“萧条的”,现在的埃及学家们正逐渐细化对中间期的认识。目前,埃及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前王朝时期、早王朝时期、古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等。
总体来说,古埃及的文明一直到后期埃及时期(公元前664-前332年)都是连续的,后来由于外族入侵、其他文明的进入(如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4世纪),古埃及自身的文明系统就中断了。
说起古埃及,大家都会想到木乃伊和金字塔。
金字塔是法老,也就是古埃及国王的墓葬。“法老”一词,实际上是古埃及希伯来语的音译,我们习惯将古埃及各个时期的国王统称为法老。
埃及金字塔并不是始终在建造,主要集中在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81),对应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的四个王朝。这一时期也被称作“金字塔时期”,因为其中的第四王朝以曾修建为数众多的金字塔建筑群闻名于世。
埃及最早的金字塔是阶梯形的(左塞尔金字塔,pyramid of djoser),位于塞加拉(saqqara),为埃及第三王朝法老左塞尔的陵墓。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

阶梯形左塞尔金字塔,使用逐级后退的平台或台阶来获得类似于棱锥的完整形状。

第四王朝时,开始在吉萨建造方锥形金字塔,由祖孙三代建造,形成吉萨金字塔群,当中最著名、最大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又称大金字塔。中文名称“金字塔”,一般认为是方锥形陵墓与汉字中的“金”字很像,才有“金字塔”之名。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

吉萨金字塔群,由近及远,分别是三座小金字塔、孟卡拉、卡夫拉和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究竟是怎么建造的,一直是未解之谜,因为其规模太大,且都是由一块块平均重量约2.5吨的石头砌筑起来的。譬如最大的胡夫金字塔,边长230米,高146.5米,用大约230万块巨石建造而成,巨石是如何运来的?现在的研究显示,这些巨石可能是用类似雪橇的器具来运输;还有一种最新观点认为,当时从尼罗河开了一条河道,把石头直接运到墓葬所在的附近位置。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一张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墓中壁画描绘了巨大雕像的运输过程,这座雕像高近6.8米,被固定在运输长橇上,由172人使用绳索和坡道运送。
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如此高是怎样砌筑的?现在看来比较可信的是,先在很广阔的地面上堆土,形成一个斜面,然后利用斜面的力量运输,由很多人使用撬杠拉动巨石;先砌筑最低面,然后再堆土,就这样,堆一层斜面,砌一层石。古埃及人的智慧确实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由于金字塔建在地面上,非常醒目,当时就遭到了很多盗掘。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前1070年),法老们开始在首都底比斯(现卢克索)附近的“帝王谷”修建隐藏起来的岩穴陵墓,金字塔的建造衰落下去。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
胡夫金字塔内部结构示意:1.入口;2.盗墓者挖的隧道;3.上升通道口;4.下降通道口;5.半完成的地下室;6.上升通道口;7.王后房;8.水平通道;9.大走廊;10.国王房;11.中央房;12.离开口。
帝王谷位于现卢克索对面的尼罗河西岸,由几个秃山相连,建造时凿山形成隧道,在里面埋葬新王国时期第十八至二十王朝的法老、王后和贵族。新王国时期年代与中国的商代相近。
图特摩斯一世是第一个葬在帝王谷的法老,这也是埃及法老首次将他们的陵墓与他们的葬祭庙分开。或许是为了防止墓葬被盗扰,图特摩斯一世命人在隐蔽的崖壁上开凿了一条坡度很陡峭的隧道作为墓穴,并将遗体(木乃伊)放在那里。此后法老们便沿用这种方式构筑自己的岩穴陵墓。帝王谷附近还有王后谷,是法老的妻子死后安葬的地方,其中也有很多王子、公主和高级贵族的陵墓。
据称,帝王谷内有60余座帝王墓,现在已发现、确认了20余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图坦卡蒙墓。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他9岁开始执政,19岁去世,在位时间(公元前1333-前1323年)较短。他的墓葬在三千多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直到1922年被英国人霍华德·卡特发现,随即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宝,震惊西方世界。
图坦卡蒙墓中,法老木乃伊被层层棺椁嵌套保存,其中最外一层长5米,宽3.3米,高2.75米。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著名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也是古埃及的象征。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7月17日,预览观众在“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连这样一位在位时间很短的法老陵墓都如此精彩绝伦,可见当时古埃及文明相当兴盛。
2
多神崇拜的古埃及人

古埃及是多神崇拜,拉神(ra,即太阳神)为最主要的神,还有风神、雨神、农业之神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由神来执掌。埃及有九柱神之说,包括太阳神、风神、雨神、大地神、天空之神、冥界之神和农业之神,还有掌管生命、婚姻嫁娶的神明。
神在古埃及人的宗教意识中往往会化身为各种各样的形象,如植物和符号:那夫提木神(nefertem)是一朵荷花,女神奈特(neith)作为一块钉上了两只交叉的箭的盾牌而被尊崇。最多见的是以动物的形态显现:克奴姆神(chnum)是一只山羊,荷鲁斯神(horus)是一只鹰,托特神(thout)是一只鹮,索贝克神(sobek)是一条鳄鱼,芭丝特女神(bastet)是一只猫,布托女神(buto)是一条蛇。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

鳄鱼神索贝克雕像。

埃及法老往往有自己尊崇的神,每一个国王的王系都有自己独特的保护神,后来法老们也把自己视为神本身。
古埃及最有成就的法老之一就是拉美西斯二世,他很长寿,活到91岁,在位时间长达67年(公元前1279-前1213年)。他10岁参军,15岁就率军出征,不断征战,四处扩张,使埃及版图空前拓展,囊括了西亚在内的很多地区。
据说拉美西斯二世样貌非常英俊,娶了很多位妻子,其中王后就有8人,生育了100多位子女。由于他长寿,有12个王位的继承人都先于他去世。他喜好也颇多,频繁修建宫殿,行事奢华。
拉美西斯二世的时代和作为,与中国的商代晚期,也就是以殷墟为都城时期的商王武丁很有可比性。无论在甲骨文还是考古发现当中,都可以看到,在大约与拉美西斯二世同时期的商代晚期,商王武丁是非常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商王朝的势力空前扩展。拉美西斯二世为埃及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留下了很多古代建筑,包括神庙和神像。
颇具代表性的是卡尔纳克神庙,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宗教遗迹,总长990米,宽55米,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建造,历经13个世纪不断修建、扩建而成,有50多位国王参与了这个过程。卡尔纳克神庙主要祭祀底比斯地区的保护神阿蒙神,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间最大的主体部分祭祀阿蒙神,北边祭祀战神孟图神,南边祭祀阿蒙的妻子穆特神。
神庙的布局大体上有些规律。首先,在进入神庙主体之前有两侧神道,然后是两扇巨大高耸的塔门,塔门处往往有著名法老的雕像。卢克索神庙前有六个拉美西斯二世的神像,其中四个为站姿,两个为坐姿。进入塔门后,有一个很大的庭院,三面都是回廊,中间是宽阔的院子。依照当时的规矩,参与祭祀的一般贵族只可走到庭院这里,再往里走是神庙圆柱大厅,只有法老或高级的祭司举行仪式时才能进入。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
卡尔纳克圆形巨柱。
卡尔纳克圆柱大厅因其浩大的规模举世闻名,它共有134根石柱,由12根圆柱构成主体部分。我们可以想象,进到大厅,看到如此密集、粗壮(直径5米,高23米),且都有精美雕刻的圆形巨柱时,震撼于它的宏伟规模。经过异常宏伟的圆柱大厅后,再往里走是一个神殿,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黑暗而狭窄,营造出一种神秘气氛。神殿里供奉着神像,再向里走是仓库,平时放置祭品的地方。
卡尔纳克神庙是这样,公元前14世纪的卢克索神庙也是这样,新王国时期的主要神庙都是这样。可以说,古埃及神庙的主要修建期,就是在新王国时期。
3
为什么要挖掘其他古老文明?

2016年8月《开讲啦》节目中,我曾和埃及学者扎西·哈瓦斯对谈。哈瓦斯曾担任过埃及文物部部长。当时我介绍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最新考古发现,他质疑中国五千年前能否称得上文明,是否有过金字塔这样规模的遗址。我回答称,我们五千年前的文明中也发现了巨大城址,有几百万平方米。可见,我们很多最新的考古成果没有被外国所了解。
古埃及文明的发生可能确实比我们早一些,但它中断了,这也是事实。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不断,这一点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是独具特色的。我认为世界古老文明之间可以比较,但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各有特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除了要做中国考古之外,还要涉及世界上其他主要古老文明的发掘和研究。
2012-2016年,我领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最后的课题是要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过程和特点进行归纳,当时就痛感我们对其他古老文明不甚了解。我们必须要在跟其他古老文明比较的过程中,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特点。即使从研究中华文明本身来说,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也是很不够的,何况我们正在向世界大国和强国发展迈进,文化上也要形成国际视野。从这个角度出发,2012年起我们开始派遣考古队到海外。
2018年11月22日,我和我的后继者陈星灿所长来到埃及,同埃及文物部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我同埃及文物部的下属司长也签署了就孟图神庙(建于约公元前1391-前1355年)进行合作的协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赴埃及进行考古挖掘。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2020年3月3日,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所在地。新华社发
此次中埃联合考古选择新王国时期的原因,在于它的时代范围与商代大致相符,二者也都是各自文明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商文明继承夏文明的同时又开启了周文明的先声,文字的使用、礼器制度的出现、王畿地区对周围方国的控制(包括战事、珍稀资源等)等很多方面,都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这些在古埃及新王国文明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方面。
比如,军事征服和宗教对于维持王权统治根基的作用。
商王朝和埃及的新王国都对祭神、祭祀非常热衷,商王甚至会一次杀掉几千个战俘贡献给祖先和神灵。埃及也是如此,他们大兴土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建宗庙、神庙用于祭祀。前面讲到的执政了67年的拉美西斯二世,统治后期也大兴土木和连年征战,国力受到很大影响,造成了埃及新王国由盛转衰的转折。商朝也是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商王武丁时期,大肆征战,扩大版图,逐步进入相对衰落的时期,原来臣属于商王国的周围方国纷纷崛起。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

这是2024年2月26日拍摄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中埃文明都有发达的农业,埃及是依托尼罗河泛滥给附近土地带来大量有机物,诞生了发达的农业,后来发展成为灌溉农业;中国则有万年左右的水稻和粟黍栽培历史,到商王朝时期,农业已经非常发达,从西亚传来的小麦到商朝已成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我们常说绵延不断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之一,背后的原因也可以通过文明比较来思考:
第一,我们东边是海,西南有高山阻隔,北边是欧亚草原,附近没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可以替代我们的文明,这个同埃及附近、地中海沿岸有好几个文明很不同。
第二,我们的国土相对辽阔,即使北边被其他民族占领,南边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回旋空间。
第三,我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能够支撑我们独立的经济体系,而不是倚仗外部输入。
第四,我们的文明开放包容,能让我们不断学习吸纳、保持活力。像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大约都是在距今5000至4500年前(即古埃及文明兴盛时期)从西亚或埃及传入中国,但传入之后并没有取代古老文明自身的特点,而是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比如小麦传入后就和粟黍、稻共同成为中国古代的“五谷”。
而埃及实际上不断受到其他区域文明的冲击,甚至被占领,比如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以及更早一些的赫梯文明。因为埃及与这些区域国土相连,彼此间没有像中国这么大的回旋余地。古埃及文明发展几千年后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文明系统就此中断。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

这是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发掘出土的陶器(2020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

我们希望通过对埃及新王国首都卢克索地区孟图神庙的发掘,了解新王国时期孟图战神的地位和作用、新王国时期国王对周围其他势力维持统治地位的方式、对重要战略资源进行控制的方式,以及周围的区域性文明彼此之间的关系。看看这些共性究竟是几大古文明所共有的,还是中埃文明中独特的,进而思考其背后的成因,包括环境与文明兴衰的关系等。通过这些,会加深对我们自己文明特点的理解。

古埃及大展,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 天天要闻
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寻世界十大考古遗迹
李零 李占扬 李新伟 王巍 张良仁 王建新 陈永志 柴焕波 刘曙光 姜波 秦大树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1


本书的大背景是中国考古“走出去”——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中国的一些大学和文物考古机构陆续走出国门,由周边国家开始,逐渐走到了遥远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国开展考古工作,渐成燎原之势。


为什么要发掘其他古老文明?如何进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横扫欧亚大陆的匈奴留下了哪些考古学印记?吴哥窟如何从废墟中重生?郑和船队真的在非洲留下“血脉”了吗?全球文明版图如何形成?


十位“走出去”的一线考古领队,以中国视角重返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亲身讲述发掘中的所见所获、所思所想,以及考古遗存背后的文明内涵。这十个独具代表性的境外考古案例,是我们探源世界文明的集中呈现,也是中国考古走出国门的生动写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闻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时15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原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王祖耆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5至194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后于美国西北大学任助教;1955年9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 天天要闻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1936年北平一个冬夜,大作家沈从文失魂落魄地敲响了总布胡同三号的大门。开门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着门外这位文坛好友,只见他一米六几的个子在寒风中微微发抖,脸上满是泪痕。能让写出《边城》这般纯净文字的男人,哭成这样,一定是天塌下来了。林徽因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 天天要闻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最近中东海域上演了一出"换旗求生"的戏码,在霍尔木兹海峡这片火药桶般的水域,外国商船们突然集体玩起了"变装秀"——清一色挂上中国五星红旗。 (在霍尔木兹海峡,大量外国船只悬挂五星红旗以避免....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 天天要闻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7月9日,天津市委组织部领导干部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宣布中央有关任职通知和市委关于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任职的决定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严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