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旭华说史
编辑|旭华说史
«——【·前言·】——»
“精英阶层”作为一个社会学泛称概念,对其进行研究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展开,这个“环境”包括两个层面。
其一,中世纪晚期伦敦“精英阶层”是在什么样的空间中活动,也就是伦敦此时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
其二,伦敦为“精英阶层”提供了什么样的社会前提,也就是其所具有的人文环境。本章把伦敦的城市背景及其在中世纪晚期英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主要内容。
«——【·中世纪伦敦城市发展概况·】——»
伦敦城已经有近年的历史,它的每条街道、每个广场、每寸土地下面都是重重的历史。罗马人在约公元世纪建立了这座城市,此后逐渐成为罗马人在英国的统治中心。
在英国境内,伦敦城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这也是罗马人早期在此建城的主要缘由。
早在罗马时期修建起来的“罗马大道”便由三条以伦敦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干线组成,一条通向约克和北方,另一条通向切斯特和卡莱尔,还有一条通向格洛斯特、威尔士及西南方向。
伦敦位于英国东南部平原,跨泰晤士河一一沿泰晤士河可深入英国南部腹地,有极好的交通条件进行商品集散。此后逐渐成为不列颠与欧洲大陆进行贸易的门户,在英国经济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衡量古代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人口的数量,早在公元世纪末,伦敦城修建了米高的环伦敦石城墙,此时的伦敦人口已经增长成英国当时最多的城镇。
此后的几个世纪,伦敦城几经荣辱兴衰。威廉征服后,在诺曼人的统治下,伦敦终于在公元世纪成为了英格兰的首都。
伦敦在中古时期的中世纪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市,随着贸易中心的转移,伦敦的区位优势便显示出来,逐渐发展成兼主要商业贸易港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
世纪初,伦敦约有万人,黑死病之后人口有所减少,世纪恢复到原有水平,年人口增加到万。但这仅仅是伦敦城市膨胀的开端,年以后的年间,伦敦人口增长了倍之多,远高于同时期的英国人口增长速度。
16世纪中叶,伦敦的人口达到了万,伊丽莎白统治晚期,这个数字变成万。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种快速的人口增长并非来自于高出生率,相反由于城市生存环境限制及疫病的影响,伦敦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大规模的人口迀移才是增长的主要缘由。
大量人口在伦敦的聚集使这座城市迅速膨胀起来,并成为当时英国城市化运动的领跑者。在一定意义上,世纪伦敦发展状况代表了英格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最高水平。
据上表可知,仅人口方面而言14世纪以来的伦敦城远远的甩开了英格兰的其他城市,并且领先优势不断扩大。
16世纪早期,在英格兰人口超过5000人的城‘市有14个,而伦敦的人口数量位居首位,这使其在将近有26个大城市、17000多个小城市及小市镇和村庄的英国脱颖而出。
伦敦人口增加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虽然有学者认为伦敦的发展榨干了英格兰,但无论怎样最终英国社会还是向积极方面发展。
从长远来看,伦敦的膨胀缔造了一个长期稳定,需求可观的国内市场,推动了一个以首都为中心民族市场的形成。
伦敦城市化起步的另一个有利方面在于来自于全英格兰乡村、市镇的各阶层大量涌入首都,他们参与到伦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或显或隐地影响着伦敦的社会发展方向。
人口的集中使伦敦成为社会上层的聚集地,他们依靠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有利资源为社会创造新增价值。城市精英们与孕育变革的中世纪晚期英国社会相契合,使伦敦的文化变的复杂而多元。
时代赋予了这时期的“精英阶层”良好的机遇,他们大多成为伦敦最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变革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融合在社会变革之中,有了本阶层不同于传统等级社会的文化认同。
综上所述众多的人口是中世纪的伦敦的发展优势,这为世纪的英国城市化起到了支撑和带动作用。
而来自全国各地的迁移性人口,则使各种文化和习俗在伦敦城交汇、碰撞,并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为伦敦“精英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优异的环境。
«——【·“精英阶层”在伦敦兴起的社会条件·】——»
16世纪前后,伦敦城市体系已基本确立,伦敦成为英国最大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医疗及法律中心。
虽然建城较早,但伦敦正是这样一个“身兼数职”的“新兴”城市,它的一些新特点,深深着影响着城市精英阶层的发展。
首都并不一定完全是一个国家的绝对中心,当今很多国家的现实情况均能为此提供证明,中世纪中期的伦敦也是如此,9世纪时,它曾一度被看成一座防御城市而非商业中心。
12世纪以后,王国内不稳定因素增多,地方贵族势力趋于强大,对外战争频繁,国王要处理的政务远超此前。因此,四处巡视的制度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爱德华三世时,逐渐改变了国王的四处“巡游”习惯,开始把威斯敏斯特作为固定的政务办公场所。
1340至年,中书省、内务部、财务署先后进驻此地,其它各部门也开始在此办公。(诚然,由于地域所限大部分机构都进驻了伦敦城而非贩邻的威斯敏斯特。)重要的是,议会的召开大多数时候选址在此。
从此,伦敦真正的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并且此后一直没有改变。威斯敏斯特也逐渐与伦敦合并,成为这个城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里常常聚集了大量的宫廷成员、政府官员以及议员,一旦议会幵会或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大批的地方政客、官员、贵族及随从就会蜂拥而至。
另外,随着王室在政治控制力上的不断加强,伦敦的官吏机构逐渐庞大起来。以至于有学者断言,16到17世纪这个伟大民族国家最显著的特征,是宫廷和中央政府的巨大拓展。这类例证很多,如16世纪建立的“增收法院”和“监护法院”,使各个机构的官员和公务人员越来越多。
此外,自亨利七世开始,支付给廷臣的年金和费用逐渐增加,远远快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也说明官员数目的增加十分明显。
上述官员大多居住在伦敦,或者一年中总会来伦敦几次,当然,他们到伦敦来主要是受到宫廷的引力。
一方面,自1466-1483年在位的爱德华四世开始,英国的王权就走出了百年战争的阴霾。16世纪以后,英国君主获得的财政和军事资源大为增加、王权的控制延伸至王国的边远乡村,奢华昂贵的王室生活风气日盛,来自全国的贵族精英也卷入到这股洪流中。
另一方面,宫廷是晋升和荣耀的唯一场所、收益之源。不管是那些临时的,还是半永久的移民官员,这些人一旦进入伦敦,绝大多数都将靠近宫廷。他们寻找各种机会接近王驾,或投身皇家军队,或成为王室政府官员。
出于各种原因,他们被拖入政治漩滴的中心并越来越依赖君王的支持,似乎除此之外,飞黄腾达别无他法。昔日强大的地方当权者再也不能蔬视王权,不得不变成阿谀焰媚的廷臣和驯服的薪金领取者。
随着国家世俗化以及官吏机构扩张所产生的大量政府职位空缺,地方贵族受此吸引而涌入伦敦。
社会上的一些保守势力,都渴望贵族能占有这些职位,以免它们落入出身卑贱、地位低下的人们手中。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普通市民阶级的革新精神和实际见识在行政管理方面比在任何其他方面能更加高度地显示出来。”
许多旧贵族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而新近兴起的“精英阶层”们则获得了更多参与政治的机会。
从伦敦的住房情况上看,也反映出当时涌入伦敦城人们的生活状况。数百名乡绅在伦敦及附近租用装修过的住房,而1560年时,仅有30多名贵族(约贵族的一半)在伦敦拥有住房。
“此前的30年,伦敦的主教们在王权的命令下一个一个地被迫捐献了教区在中世纪时期的世袭遗产,从而保证了贵族伯爵们有可居的奢华之所。
然而,一旦这些夺自主教的豪门大宅被瓜分完毕后,伦敦的高级住房便变的紧张起来。
这些高大宅院几乎都分布在斯特兰德大街和泰晤士河间连接威斯敏斯特和伦敦城的地区,而王宫(白金汉宫)及议会、政府各部都集中于威斯敏斯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因素对贵族生活的巨大影响。
无奈的是,在这些旧贵族的后代中很少有人是一流的政治家,因此不再需要非常宽敞的住所。而伦敦的各处,似乎到处游荡着政要们的下属、门客和家属,于是房屋的转租一度盛行。
中世纪的伦敦总被认为是由混乱的街道和昏暗的茅舍组成的小城市,事实却并非如此,它有许多华丽的住宅。
专门为出租给社会精英而建的城市建筑以惊人速度增长,考文特花园、女王大道、特鲁里街和圣马丁路都在此列。
有数据表明1620-1630年,有59%的贵族租赁住房,而那些高档住房的租金,可与20世纪中期伦敦的租赁价格相比。
«——【·结语·】——»
贵族和乡绅们把他们的大量时间和金钱消耗在伦敦,为的是可以更加的靠近政治中心,当他们在伦敦时,绝大多数人都游走于宫廷。最受宠信的人,可以获得进入国王常呆的王室私室和前厅的机会。
在那个到处充斥着变革和理想的时代,侍从于宫廷或国家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社会习俗、一种乐事和谈资。
这种理想并不是无的放矢,1561年,加斯梯良通过《朝臣》一书大肆宣扬有教养和举止优雅人士所应具有的新社会理想。此后,安立甘化新版的《朝》更是具体强调了此内容即不管是在宫廷还是乡村,都要服务于君主。
“到伦敦去”的狂热,已经演化成一种使命感和责任。
这种理想化的责任观并不是唯一的动机,权力以外,贵族在内的社会精英们还屈服于财富。他们希望能在伦敦见到国王,有地位者可以参加国王的私人宴会来当面对其表示衷心。
因为此种方式可以更多的得到来自国王的恩赐一一土地或金银,当地方官员的提名权被廷臣们逐渐掌握后,在乡村的人们,也开始为了获得职位而前往首都伦敦打点游说。
正如时人所言:“一个人在宫廷没有朋友,就像撑杆跳没有撑杆一样。”于是,到伦敦追逐权力的人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译本第版第1卷.1995
- 李增洪.13-15世纪伦敦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宄北京学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