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隆兴和议,又称乾道和议,是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议。在南宋孝宗即位后,他希望能通过北伐来收复失去的中原土地。然而,事实的发展并未如他所愿,他所信任的老将张浚在隆兴元年的符离之战中失败,使得和议的呼声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朝臣汤思退等人坚决反对张浚的北伐政策,提出签订和议。宋孝宗在众议中动摇不定,最终做出了罢黜张浚,任用汤思退等妥协派执政的决定,并下令撤防,遣使与金议和。最终,在隆兴二年,南宋与金朝签定了隆兴和议,为宋金两国带来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
隆兴和议的签订,标志着南宋政权在现实压力下的妥协和退让。虽然和议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但也凸显了南宋在对外政策上的无奈和软弱。这次和议不仅反映了南宋与金朝的力量对比,也反映了南宋内部各派力量的激烈斗争。
冷知识
1.隆兴和议是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和议,但和第一个绍兴和议相比,隆兴和议的影响更长远,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2.朝臣汤思退是隆兴和议的重要推动者,他坚决反对战争,主张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3.南宋在签订隆兴和议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撤防,这在历史上并不常见。
4.隆兴和议虽然是在隆兴二年签定的,但直到乾道元年才正式生效,因此也被称为“乾道之盟”。
5.隆兴和议的签订,标志着南宋政权在与金朝的对抗中逐渐走向妥协,这也为南宋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赋诗
隆兴岁月中,战火犹在燃,
孝宗心存望,北伐重中原。
张浚破符离,思退起反悖,
罢黜张浚后,和议声渐强。
金宋洽和议,隆兴二年时,
千言万语中,历史已定夺。
妥协是无奈,退让也艰难,
和平的代价,只为岁月安。
乾道之盟现,宋金两国安,
四十年和平,岁月证其长。
历史的长河,见证每一瞬,
隆兴和议里,和平的气息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