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023年05月02日20:26:08 历史 1746

冷战期间,苏联欧共体的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双方的政治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将经济关系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对抗期的经济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

这一阶段苏联与欧共体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受到东西方缓和的影响,双方的经济关系有所发展,苏联与欧共体之间从相互敌视逐渐向相互默认转化,开始尝试与对方进行接触。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苏联与欧共体之间的经贸规模仍然不大,经济往来极为有限。

在此期间,苏联与欧共体经济关系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阻碍。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西欧的某些政治家们就曾提出一些促使欧洲联合的主张,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时任法国总理的白里安和德国总理斯特雷泽曼。前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呼吁“创立一个新的欧罗巴”,后者呼吁在法德两国之间开展经贸合作,实行货币和邮政统一。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面对欧洲联合思想的产生,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列宁曾有过一个著名论断:从帝国主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律来看,欧洲合众国在资本主义时代,或者是不可能的。

基于此观点的影响,苏联在法律上长期拒绝承认欧共体。其政治家和学者对欧共体的本质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欧共体的内部矛盾会导致其自行解体。

然而事实证明欧共体不仅没有解体,相反其组织内部的合作不断深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使得苏联官方和学术界不得不开始重新研究和评价这一地区组织。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60年代末苏联政府三部委(外交部、外贸部和国防部)分别派出代表参加了由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举办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的议题就是重新认识、了解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和分析苏联与欧共体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研讨会上多数学者一致认为,一体化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经济和政治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忽视这一事实将会首先对苏联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长期与欧共体的隔绝也会减少苏联在国际上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的可能性。

会议结束后,与会者的观点出现了较大分歧,其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有必要与欧共体进行初步接触,并尝试与之建立官方关系;而政府代表却坚持传统观点,认为与欧共体建立官方关系,将意味着从法律上承认欧共体。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不过总体来说,苏联政府对欧共体的态度还是发生了某些变化,认识到在如何看待欧共体的存在这一问题上,既要保留意识形态的定位,同时也要考虑到与之建立经贸联系的现实可行性。

60年代末期,欧共体对苏联的态度也逐渐出现了有利于双方建立正常关系的微妙变化。这是由于,随着西欧经济的迅速复苏和增长,西欧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竞争加剧,西欧国家迫切需要开辟中东欧和苏联市场来拓展新的国际市场。此外,欧共体实力的加强也相对减弱了美国对其控制力量。

在俄罗斯与欧盟相互态度逐步改变的背景下,苏联与欧共体之间出现了缓和的气氛,双方开始尝试建立或恢复政治和经济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4年苏联与英国签订了为期15年的信贷协定,1965年苏联与法国签署了科学与技术交流协定,1966年苏联还与意大利签订了相类似的协定。1970年苏联与联邦德国签订了“莫斯科协定”,这是联邦德国奉行“新东方政策”的第一个成果。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二、缓和期的经济关系(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

这一阶段苏联与欧共体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是,随着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双方的高层接触日益增多,相互了解不断加深,经济关系较前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苏联与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经贸合作的改善主要表现在:第一,贸易额快速增长。据统计,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与欧共体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从46.9亿卢布增加到接近257.54亿卢布,年均增长近20%,欧共体国家在苏联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25.6%提高到32.7%。

即使在80年代上半期——美国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的“新冷战”时期,西欧(主要是欧共体国家)从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出发,没有完全追随美国,而是基本上保持了与苏联的经济关系。1983年,欧共体国家与苏联的贸易额达到315亿卢布,占苏联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总额的82%。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第二,经济关系的形式多样化。

除了贸易外,还出现了贷款、补偿贸易、生产合作、联合经营及技术转让等形式的合作。这种多形式的经贸合作解决了苏联国内资金匮乏和技术设备落后的问题,大大促进了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

尽管苏联与欧共体及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经贸往来不断活跃,但双方却一直没有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及文化关系的全面框架协定,而这首先需要双方互相给予法律上的承认。为此,苏联借70年代东西方缓和之际,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不断的努力。

1972年3月苏共中央勃列冃涅夫发表声明称,苏联决不会忽视西欧变化的客观事实,更不会忽视“统一市场”的存在,但是否与之发展关系则取决于欧共体成员国对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其言下之意即是欧共体必须承认经济互助委员会。该声明在欧共体得到了谨慎的回应,1972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欧共体六国首脑峰会上发表的共同宣言提到,欧共体准备在互相承认的基础上推动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合作。

但同时拒绝在欧共体与经互会之间建立直接联系。1974年5月,欧共体正式允许经互会的欧洲国家(包括苏联)可以与其任何一个成员国进行旨在签订双边协议的谈判。

此后在苏联的努力下,欧共体与经互会进行了多方谈判,但是由于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较大争议,谈判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苏联最初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不断的接触,欧共体与苏联都分别表明了立场,增进了了解,这对于双方进一步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从此一直到80年代中期,苏联与欧共体的谈判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这一时期苏联与欧共体及其他西欧国家经济关系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东西方政治关系取得了较大改善,在此前提下,苏联与欧共体都有意改善双方的经济关系。苏联迫切希望通过发展与欧共体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社会主义经济的竞争力。

而欧共体和其它西方国家认为,二战后欧美对苏联及其它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经济战”,并没有能够遏制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反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合作与团结。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因而有必要对过去的遏制战略进行调整,通过发展与苏联的经济合作,来增强欧共体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影响。

因此可以看到,在发展双边经济关系的动因上,苏联多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而欧共体的政治色彩较浓。这也是双方在这一时期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苏联更加积极主动的原因。

三、冷战末期的经济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的推动下,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缓和,冷战逐步走向终结,苏联与欧共体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1988年6月经互会与欧共体相互给予承认。1989年12月,苏联与欧共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签署了经贸合作协定,进入了双方经贸合作的新时期。1989年东欧剧变之后到苏联解体之前,欧共体对苏联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经济合作交流及援助。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新思维”方针,不仅从根本上影响了国家的内部运作,而且也使苏联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

苏联国内开始对其长期以来执行的对外政策进行反思,在解读国际政治问题及制定相应外交政策的过程中,不再单纯从意识形态出发,而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釆取更加灵活的态度。

面对苏联出现的这一新情况,西方国家也开始转变对苏联的态度,将它视为能够进行国际合作的伙伴,而不仅是对手。其中欧共体也认为有必要考虑帮助苏联尽快的加入国际社会,并实现其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1985年5月29日,戈尔巴乔夫在发言中将苏联与欧共体视为欧洲大陆重要的两极,并且明确提出必须调整经互会与欧共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他强调,苏联准备尽量与欧共体就某些具体的国际问题寻找共同语言。1988年6月25日,经互会与欧共体正是建交。此后,苏联也积极寻求与欧共体建立单独的双边关系。

1988年6月,苏联驻联邦德国大使馆向欧共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文件,表示苏联政府愿意与欧共体建立官方联系,并准备向欧共体派遣级别为特命全权大使的外交代表处理相关事宜。1989年底和1991年初,苏联驻欧共体代表处和欧共体委员会驻莫斯科代表处相继成立。

苏联与欧共体之间签订建交协议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这主要是,由于欧洲原子能机构参与了欧共体与苏联的谈判,使得处理协议的技术性更加复杂。另外,东欧剧变使欧共体不得不在事态没有明朗之前,小心从事,尽量缩小协议预定方案的范围,推迟协议的签订时间。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8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改革已经陷入困境,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已经不能通过内部的力量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和推动改革的进程,他将摆脱国内政治经济被动局面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与援助上。

因此,在与欧共体的谈判中,苏联方面减少了自己的要求,使协议更加具有实用性。比如,为创造良好环境以吸引西欧国家与之进行贸易往来,苏联同意取消对欧共体国家进口产品的某些限制措施。

由于苏联方面做出的让步和努力,谈判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进展,双方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同意签署协议。1989年12月11日苏联与欧共体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了纺织品贸易协定。苏联与欧共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签署了经济贸易合作协定。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经贸合作协定的有效期是10年。协定中规定在经贸往来中,双方互相提供最惠国待遇,并预计到1995年底除了涉及到欧共体利益的敏感物品以外,废除所有苏联出口欧共体产品的数量限制。

该协定中没有提到苏联是一个对外贸易国有化的国家,但是在外贸交往中双方都会首先考虑到苏联和欧共体国家之间存在的社会和经济差别。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

这也是苏联方面没能使经贸合作协定的条款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相关条款靠拢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经贸合作协定及其它相关协议虽然在实践中没来得及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但是它们为以后俄罗斯与欧盟签署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天天要闻

由于苏联与欧共体之间的经贸合作协定在某种程度上仅具有象征意义,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推动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欧共体在其它领域与苏联开展了积极的合作,包括进行政治对话,提供科学技术和人道主义援助。这些活动的对象首先针对的是苏联,苏联解体后便延伸到了俄罗斯与其它独联体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苏联与欧共体之间的主要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双方经济交往十分活跃,其规模和性质与过去已大为不同。

可以说苏联与欧共体的之间的经贸往来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但是这一时期苏联与欧共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发展并没有达到令人乐观的程度。其种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苏联正处于政治、经济大转轨时期,政局动荡、经济形势一落千丈,这无疑影响了它与包括欧共体在内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顺利发展。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宁夏中卫:“绿进沙退”背后的科技之变 - 天天要闻

宁夏中卫:“绿进沙退”背后的科技之变

走进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腾格里锁边固沙示范性项目现场,工人们正推着一台台像拖拉机车头一样的“扎草车”铺设沙障,两片代替车轮的圆形压草刀滚过,麦草就被整齐地扎进沙地里,一个个草方格雏形渐显。  “这片示范区有8000亩,今年我们上了30台机器固沙,一台机器一天就能扎50亩草方格,比过去纯人工效率提高了50%...
日本战争扩张之路 - 天天要闻

日本战争扩张之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曾走上一条战争扩张领土的道路,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面的原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生存空间有限。这种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产生对外扩张以获取更多资源和土地的欲望。对资源的渴望,成为推动日本走向战争扩张
我的家乡(十五)兴县红色革命史之:兴县农民银行创办人刘少白 - 天天要闻

我的家乡(十五)兴县红色革命史之:兴县农民银行创办人刘少白

一九三七年九月,太原形势危急,刘少白同志奉党之命,返回兴县,协助八路军一二〇师,参加了创建晋西北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刘少白出生在兴县黑峪口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中,他是清朝末年的贡生。从小追求新学,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律预科。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