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秘闻——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传奇

2023年04月03日21:15:02 历史 1326

朱元璋在世时,他的太子朱标去世了,朱元璋没有把皇位传给其他儿子,而是传给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年号建文,所以一般称他为建文帝

皇宫秘闻——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传奇 - 天天要闻

朱允炆继位当年,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举兵造反,兵锋直指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也就是夺取侄子朱允炆皇位的战争,率军打进南京皇宫。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呢?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也成为明宫六百年来一桩历史疑案。

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要从一个神秘的“盒子”说起。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皇宫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他派兵四处搜查,又派人找太监询问,却找不到建文帝的踪影。这时,有人从灰烬里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朱棣立即上前大声说:“你这小子无知,至于走上绝路吗?! ”也就是认定这具尸体就是建文帝,他已经烧死了。当时,没有DNA检测,怎么知道并证明这就是建文帝的遗体呢?就连《明史·恭闵帝本纪》对这件事也是含含糊糊,记载了三种说法:一说“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二说燕王遣中使在火中找出帝、后尸体,八天后埋葬了;三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就是建文帝由地道逃走了。三种说法,互相矛盾。

那么,这位二十六岁的建文帝是死于皇宫火中还是逃出皇宫了呢?如逃出皇宫,他逃出去以后干什么呢?最后归宿在哪里?

皇宫秘闻——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传奇 - 天天要闻

这个疑案直到今天还没有破解,众说纷纭,仍是个历史疑案。以下介绍其中一种说法。

建文帝得知燕王已经兵临城下,慌了手脚,不知所措。翰林院编修程济出了一个主意:“不如逃出宫去。”怎么逃呢?少监王钺说:“当年高皇帝朱元璋去世前,留下一个盒子,说如果遇到大难,就拿出来,盒子收藏在奉先殿的左偏殿。”大臣们都说:“赶紧取过来!”不久,王钺取来一个红色铁皮盒,两把锁,灌了铅。程济砸碎铁盒,发现三张度牒,也就是三张和尚“身份证”:一张给应文,一张给应能,一张给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一应俱备,另有白金十锭。

建文帝说:“这是老天安排的!”程济当即给皇帝剃发。建文帝持应文和尚的度牒;吴王教授杨应能自愿剃发随亡,持应能度牒;监察御史叶希贤说:“我的名字有‘贤’字,无疑就是应贤。”也剃发,持应贤和尚度牒。

盒子里还有一封红笔写的信,说:“应文从鬼门出去,其他人沿着水关御沟出去,黄昏时,相会在神乐观的西房。”

皇宫秘闻——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传奇 - 天天要闻

建文帝说:“这是老天安排的!”程济当即给皇帝剃发。建文帝持应文和尚的度牒;吴王教授杨应能自愿剃发随亡,持应能度牒;监察御史叶希贤说:“我的名字有‘贤’字,无疑就是应贤。”也剃发,持应贤和尚度牒。

盒子里还有一封红笔写的信,说:“应文从鬼门出去,其他人沿着水关御沟出去,黄昏时,相会在神乐观的西房。”

建文帝顿时悲痛大哭,急命点火烧毁宫殿,趁乱逃出皇宫。

逃出皇宫后,往哪里逃呢?建文帝本来想逃往云南,投奔黔宁王沐英后代家中。有一位名叫史彬的说:“往来名胜,东西南北,都是我们的家。”意思是哪里安全就去哪里吧。从此建文帝一行东躲西藏,南奔北逃,颠沛流离,朝不保夕。他们先后奔波于云贵高山野岭,两粤峡谷江河,四川高原丛林,江苏偏僻寺庙,浙江荒野道观,还有陕西等地。他们穿着袈裟,捧着陶钵,昼不得食,夜不得宿。

建文帝最大的享受,就是偶尔到原属下家里暂避,比如今苏州吴江史彬家。他先后去过四次。

第一次,建文帝刚逃出宫不久,史彬全家既恭敬又惊吓,接待逃亡的建文帝一行,把他住的小院改名为水月观,建文帝还亲笔撰文。刚住几天,礼部行文州县,严查建文帝下落。建文帝一行仓促星散,另行逃亡。

第二次到史彬家,建文帝着破衣烂衫,黑瘦憔悴,不堪入目,住留三天,匆匆离去。

中间有个插曲。工部尚书严震直奉使安南,竟然在云南山里的路上与建文帝相遇,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说:“何以处我?”(你将怎么处置我?)严震直回答:“上从便,臣自有处。”(您随便,我自有办法。)后来,严震直吞金自杀。

建文帝在云南白龙山搭个草庵,非常狼狈,见史彬来看他,就问:“你们有没有带来地方特产?”因为史彬是苏州人,从小在南京长大的建文帝很喜欢史彬带来的苏州特产,吃过之后,建文帝说:“不食此味,已三年矣!”

第三次,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建文帝与史彬在旅店相遇,史彬告诉他,朱棣已经死于榆木川,建文帝很高兴,就和史彬一同来到史彬家。

第四次,又过了十年,宣德九年(1434年)五月,建文帝再到史彬家,这时史彬已死,建文帝悲悼了很久才离去。

到正统五年(1440年),建文帝已经在外颠沛流离三十八年,从二十六岁的青年成为六十四岁的老人。当年抢夺他皇位的叔叔永乐帝及其儿子洪熙帝、孙子宣德帝都已去世,在位皇帝是建文帝的侄孙正统皇帝了。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回到宫里养老。

这个消息传到皇宫,御史秘密报告明英宗正统皇帝。皇帝派曾经侍奉过建文帝的太监吴亮秘密探望。建文帝见到吴亮就问:“你是吴亮耶?”吴亮答:“不是。”建文帝说:“我以前到便殿,你伺候进餐,掉了一片鹅肉在地上,你手里拿着壶不方便,就用嘴把鹅肉舔掉,我说的对不对?”吴亮跪在地上痛哭。建文帝左脚趾有一个黑痣,吴亮找到这颗黑痣,更加证明此人就是建文帝。吴亮哭得抬不起头来,退下后自缢而死。这样,正统皇帝就把建文帝迎进西内宫殿(今北海公园西南处)。宫中人都称呼他为老佛爷,他以高寿终。

上面这段明朝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神秘盒子的指引逃亡三十八年的故事,真像神话传说,但又不无依据,所以说这是皇宫秘闻:建文帝朱允炆的传奇。

总之,永乐帝在位二十二年间,一直在竭力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他派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目的,便是寻找建文帝。后来派户科给事中胡濙(yíng)出巡各地,实际上遍行天下州、郡、乡、邑,秘密找寻建文帝。胡濙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才回京。当时永乐帝北征,胡濙一直追到宣府(今河北宣化),朱棣已经睡下,听说胡濙来到,急忙起身召见,两人谈到漏下四鼓,到后半夜胡濙才离开。朱棣北征回来后,就不再追查建文帝的下落。八个月后,朱棣去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也找了建文帝二十二年。

史学家说,很可能胡濙知道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说他已经死了,或者不会给朱棣带来威胁。而朱棣如此执着地暗中寻访建文帝的下落,也从侧面证明了建文帝当年可能没有烧死在宫中。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闻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韩国政坛那可是热闹非凡,就像一场大戏,一出接着一出。当地时间 4 月 4 日上午 11 时 22 分,韩国宪法法院代理院长文炯培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总统尹锡悦被罢免,判决立即生效。这一下子,尹锡悦可就从高高在上的总统宝座上跌落下来了,不仅失去了总统权力,各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 天天要闻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最近这国际局势啊,那真叫一个风云变幻,热闹得很。特朗普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对中国发起了关税大战,这一来可就搅得全球经济的池水是波涛汹涌。可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咱中国一改之前相对温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剑”,那反击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给震住了。与此同时,在美国国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 天天要闻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最近这国际局势,因为美国的关税战那是闹得沸沸扬扬。特朗普大手一挥,对全球发动关税战,这一回,咱们中国可不再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地反击,直接“手术刀”变“利剑”,给美国来了个狠狠的回击。更让美国没想到的是,欧盟 27 国也紧跟其后,准备对美国反制,这可把特朗普气得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 天天要闻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特朗普所发起的全球贸易战,打了全世界所有国家一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由他本人所规定的所谓“基准税”更是离了大谱,因为如果叠加美国先前向其他国家征收的关税来算,总关税已经超过了70%。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化”较之于他的第一个任期,变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 天天要闻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日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有关事项如下:一、对原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 天天要闻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记者爆料美政府高层作战计划群聊泄密事件后,英国、加拿大、奥地利近日均对此作出回应。CNN称,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表示,“美国的局势再次说明,我们必须考虑(建立)一个强大、自信的欧洲,走自己的路,通过自身力量从战略上确保欧洲的和平。”英国首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 天天要闻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何亚东:中美双方经贸部门一直通过各种形式保持沟通,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