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明代诗人刘基曾在《古戍》诗中说道:“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当时明朝初期在恢复国内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面对周边国家的干扰。
当时明朝所处的地理位置稍微偏了一些,倘若想要有效地抵制北方元末残兵的入侵,就必须要在边防布置重兵,但是这样也会造成将领拥兵自重的矛盾。
所以在明代初期,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在制度上采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二者的结合体郡国制。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朱元璋一方面这里设立郡县,选派官员去地方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朱元璋还把他的自己儿子们分封到了各个军事重地,设立“藩属国”以此来保护中央。
这些亲王在各大都会、各藩属国建立了都城,由这些亲王负责管理。
这些亲王也拥有着绝对的经济、军事权力,王侯将相见到这些亲王还都要行“跪拜之礼”。由此可见,这些亲王的地位是十分尊贵的。
但是这些亲王是没有土地的,也不能统治百姓和王府之外的其他地方。
当时地方百姓的治理都是由皇帝安排的各级官吏去的。明朝初期朱元璋还把他的儿子送到边疆,将他们分封为亲王。
朱元璋第二个儿子分封到了长安,将儿子称为“秦王”,朱元璋还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分封到太原,称为“晋王”。
将第四个儿子分封到北平,称为“燕王”,第五个儿子分封到开封,称为“周王”,第六和第七个儿子分别为“楚王”和“齐王”。
最终朱元璋也决定将他的六个儿子全都派守到边疆,守卫边防,帮助朝廷抵御外敌,尤其是北原蒙古军的南方侵入。
这些亲王都是手握重兵的,而朱元璋将儿子派去边疆作亲王的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有效抵御边境外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防止明朝内地纷争的发生。
当时朱元璋其中一个儿子朱厚照就对当时的秀才们说过,让大明边境长治久安的第一步,就是让边境的百姓们都吃饱饭,当时的秀才们听闻朱厚照说的话都露出一副鄙夷之色。
但是这位皇子又接着补充道:“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是谁又为此付出做过什么吗?”
我们都知道耕地的艰难,也知道平民百姓的艰苦,但是只有张信在耕地中注重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改良耕种方法,这才是对“知行合一”最好的解释。
当时的张信不仅培育出了高产量的番薯,还正在研究一种能够在边境荒漠种植的新型主食”。
朱厚照这番话说完,秀才们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因为历朝历代都没有人能够在边疆大漠做出过食物,但是想不到张信却可以。
紧接着太子朱厚照又说:“只要那种新的农作物研究出来了,我们就可以让汉族人民去大漠开垦荒地,以此来挤压外族人的生存空间”。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去了大漠,自然避免不了外族人的袭击,但是只要田地里有更多的收成,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边境的农作物发展,使得人民生活变得更好,人多自然城市也就多了。时间长了,还可以向北开拓更多的荒地,来建立更多的城市。
无论这个事情顺利或者失败,大明的城市只会越建越多,边境荒漠总有一天也会成为明朝的天下。
而朱厚照说的这番话纷纷让众人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不禁感慨这位太子的学识虽然不被朱元璋所认可,但是有些知识看法却是很有用的,很实在的。
因为当时的朱厚照作为太子,不但没有为朱元璋分担政务,而是整日就知道吃喝玩乐,但是他还是很聪明的。
所以后人对朱厚照的评价都十分的苛刻,认为他是一个游手好闲、不顾百姓的无用太子,所以他的父亲朱元璋在当时对朱厚照也不是十分的看重的。
二、落落关山晓,潇潇朔漠秋
但从这可以看出,不管是朱厚照、还是这些秀才、还是当朝的皇帝对当时明朝边疆的治理都十分的关注的。
比如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为了巩固云南政权统治,明朝就开始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了。
而历朝历代一直以来,都认为云南是一个山高皇帝远,很难控制的地方。如果一个王朝想要控制云南这个边疆地区,就必须这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
在管理的同时国家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耗费巨大,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布政使作为云南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各方面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发展,身为边疆的云南行政划分方式变得和中原地区一样,也存在着大量的土司。
在对云南的统治过程中,明朝一直采取的是“承制建宫、大军镇焉”的统治政策,并且明朝还在云南设立了大量的军团卫所。
并且明朝的皇帝还下令要向云南地区大量移民。明朝在云南的统治地区中,将其划分为了三个部分,首先是以汉族为主的地区。
他实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同中原一样,这也是当时明朝统治最为牢固的地方。
还有一个是土司混合区域,族群里不仅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还有吐司等等,属于最后一个就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
明朝政府对于土司所管控的地区,根本“插不上手”,但这些都是明朝边境的核心区,也是明朝所管理的地方。
整个明朝时期,在不同的时代,在云南所建设的卫所数量也不同。我们可以从云南这个边疆地区,来看当时明代王朝对边疆各民族的治理与政策的实施。
因为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当时的明朝必须要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国家变得统一且富强。
在元朝覆灭之后,蒙古贵族还继续统治在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贵族由于内部纷争,将蒙古分裂为三个部分。
蒙古分裂后的这三个部分不但互相残杀,还经常会入侵明朝的边境地区。
但是当时的明朝统治者朱元璋,始终对蒙古族采取“努力交好、积极防御”的政策。
三、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
明成祖朱棣还继承了父亲朱元璋对待蒙古的政策,一直以来都与蒙古贵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朱棣还封蒙古的贵族酋长为“王”,还额外赐予了他一些金银,布料,粮食等物品,争取双方达到和平共处。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明朝是比较渴望和平,不愿发动战争的。
另一方面,如果蒙古贵族继续对我国的边境进行侵扰,那么我们也会立即做出反击,绝不让明朝边疆地区的百姓遭受战争的疾苦。
明朝学着利用蒙古贵族内部之间的矛盾,扶弱持强,让蒙古贵族彼此之间相互牵制,通过这一方法减少对明朝边境的威胁。
当时的蒙古人以游牧为生,而那些粮食、布料、铁器等物品,蒙古人一直都需要明朝为他们提供。
一旦失去了明朝的供给物品,蒙古人的连最基本的生活生存都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蒙古人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不是向明朝示好,以此来换取这些生存物品,而是烧杀抢掠,疯狂抢夺明朝边境百姓家的铁器,布匹等等。
这也使得当时明朝边境的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百姓们时常受到战争的侵扰,百姓生活民不聊生。
地方政府将这一情况反映到朝廷,明朝朝廷立即派军队做出反击。他们抢夺蒙古贵族们所拥有的马匹,焚烧他们的牧草,将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东西烧尽。
此外,当时明朝统治者也十分关心边疆百姓的生活,加强对边疆的治理,使得边疆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还算比较稳定,人民的生活还算幸福。
结语
所以其实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管控。他们将边疆地区的安全和国家的稳定,相互关联。
明朝对边疆问题的治理与解决,对当时明朝的统治也有重大的影响,也奠定了明朝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时间统治的地位。
而云南问题的解决也消除了西南边疆地区对明朝统治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明朝集中力量主要对付北方边疆的战事。
明朝对边疆的治理,更有利于推动明朝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百姓提供了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
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有助于云南等边疆地区安稳局面的后续发展。
也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即使是在边疆地区,也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这些措施也为人民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短的动力。
参考文献
《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步兵崛起》
《闽海纪事》
《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