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为何新中国建立后,他们之间却拉开了巨大鸿沟呢?这一切还得从韩伟的军旅生涯说起。
秋收起义时,韩伟是第一团3营9连1排排长。韩伟此人早期的经历十分丰富。他是湖北黄陂人,却跑到江西安源煤矿当工人,虽然是工人,后来又进入黄埔四期当插班生,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又进入到了叶挺独立团,并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参加完北伐战争后,他所在的部队又被编入了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第3营,恰巧他的部队又被带去参加了秋收起义。
也就是说,在中国革命早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他几乎参与了个遍,这样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简直堪称传奇。
由于他出身工人,且有过威名赫赫的北伐经历,因此,韩伟作战勇猛善战,常常一马当先,打得敌人猝不及防。
在1928年的宁冈之战中,敌人凭借地利居高临下,红军部队始终迟迟无法攻克,韩伟单枪匹马冲到墙下,架起梯子蹭蹭几下爬上城楼连杀带砍,杀得敌军毫无招架之力,红军因此士气大振一举拿下宁冈城。
韩伟的传奇还不仅仅在于他的勇猛,他的运气也是好到令人怀疑上帝给他单独开挂一般。
1931年的小池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原来,子弹当时从韩伟左耳后打进,在右耳鼓膜后拐弯向上,经过鼻窦从右眼球底部穿出,却没伤着大脑。院长傅连障不禁连呼:能活下来,不可思议!
而在1934年的血战湘江之际,韩伟所在的34师100团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下韩伟等30余人,韩伟为避免成为敌人俘虏,纵身一跃跳下万丈悬崖。
其他战友全部壮烈牺牲,唯有韩伟连续被几棵树枝缓冲后捡了一条性命,事后还竟然像是没事儿人似的继续起来革命。
也正是因为他的赫赫战功和非凡革命经历,毛主席对他十分器重,然而,纵使如此,仍旧难以让韩伟跻身上将、元帅之列。
为何?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韩伟虽然早期跟随毛主席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但此后他被编入红五军团。众所周知,红五军团是一支阵前由国民党军起义所构成的部队,在长征中始终担任“绝命后卫师”的角色,负责给中央红军断后,无论是总指挥季振同、副总指挥董振堂等人,后来遇难的遇难,牺牲的牺牲,红五军也在湘江之战中损失惨重,后来在西征中更是全军覆没。
韩伟被划到红五军团注定了他此后不一样的军旅生涯,同时也切断了他与毛主席的长期联系,而后来张宗逊、罗荣桓之所以能步步高升,与他们长期在毛主席身边有着很大关系,明白了这一层道理,就不难理解后来他为何会在1955年大授衔时仅比授予中将军衔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韩伟在血战湘江后,虽然大难不死,但此时他与红军失去了联系,在千方百计寻找部队无果后,万般无奈的他只是打算先参加国民党军再伺机寻找大部队,而也正是因为这个“污点”,使得后来讲政治的队伍中难以获得极大晋升空间。
当然,最后一个就是,跟随毛主席一起闹革命的嫡系老部下比较多,而1955年大授衔时名额只有那么几个,所有人不可能全部评上称心如意的军衔,况且,革命队伍是由一支支不同的“山头”汇聚而成,而毛主席麾下的嫡系将领被授衔的人数比较,为平衡各个“山头”因此韩伟便主动作出了让步,这也是他为何在1955年大授衔时,仅授开国中将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1955年大授衔虽然是根据资历、战功等全方面授予一位军事将领的衔级,但仅凭这次的授衔,就不能完全否认其他没有评上相应级别军衔同志的功劳,毕竟,革命是为人民当家做而革命,若是仅仅为了肩上的那几颗星,当年的英烈们恐怕也许就不会这么拼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