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到英国巧借天时之风,背倚地利之势,手握人和之锤,敲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为日不落帝国的开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我从3个阶段来分析一下帝国崩塌的原因:
今日因,他日果
- 宗教改革运动是十六世纪在西欧各国兴起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其摧毁了各国的教会力量,否定了罗马教廷对各国政治的控制
中世纪晚期,罗马天主教会已蜕变成一个以教皇为首的腐败的超国家权力机构,脱离了作为精神机构的本质。教会内外虔诚的基督徒,尤其是知识阶层要求改革天主教会,回到基督教本源的呼声很高。但是由于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触动天主教会原有的经济和政治特权,因此以教皇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一直都抵制改革,并对教会内外的改革力量采取了高压政策
16世纪初,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摆脱教皇统治,实现王权至尊。确立圣公会为国教会,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并且没收教会财产,解散修道院
解散修道院的行动让亨利八世收益颇丰,总共得到1593块修道院田产,其中1527块田产陆续卖掉。贵族阶级买了一部分,同时购买的还有商人、律师、公务员。而乡绅阶层购买了其中的大部分(大约2/3)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为了扩充现有的产业而购买田产。 于是,一个不同于封建贵族和农奴的新兴阶层,即以乡绅,商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慢慢成型
西欧封建制度
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被逼无奈之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
天主教维护封建制度,清教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天主教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而清教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时期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各阶级之间的利益之争
1620年9月16日,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木制帆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3个月后,抵达了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船上的102名乘客,成为北美大陆首批移民,是美国的鼻祖。作为清教徒的他们,终于摆脱了本国的控制和迫害
有了第一批,后面就源源不断了,数百万清教徒们怀着要在北美大陆建设一个“山巅之城”国度的伟大梦想,扎根落户在这块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
清教徒邀请印第安人庆祝感恩宴会
共同利益体崩解
1756—1763年,英法为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区域霸权进行了一场“七年战争”。1763年2月10日,《巴黎条约》正式签署,标志着英法战争正式结束。法国战败,向英国割让了加拿大、印度、北美密西西比河以东、拉美加勒比海等地区的殖民地。自此,英国海上霸权确立,“日不落帝国”初具雏形
签订《巴黎条约》的凡尔赛宫
第一个错误:
- 吞并法属加拿大地区
加拿大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很有开发前景。但吞并法属加拿大这件事本身对英国和殖民地关系的巩固却是不利的
因为赶走了法国这头在卧榻边虎视眈眈的恶兽,十三殖民地和英国就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彼此之间不再有团结对敌的需求。两者就一定会陷入到连绵不绝的经济和政治纠纷中
第二个错误:
- 前期为节省行政费用和军费,让殖民地自治。在北美殖民地成立的一百多年里,英国并没有直接从殖民地收过税
- 后期为转嫁战争带来的财政亏损,对殖民地加征一系列新税,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级人民的利益
英法战争结束后,英国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却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除了伤亡大量士兵之外,最要命的是钱烧得太多了。英国国债达到了惊人的1.3亿英镑,是战争之前的两倍。英国政府为了将战争中的财政亏损转嫁到北美殖民地人民身上,不仅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走私的制裁,而且立法开征一系列新税
1764年,英国政府颁布《糖税法》这是英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向北美殖民地收税,导致了北美的糖商和百姓强烈的不满
1765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印花税法》这种印花税额很重,它的实施损害殖民地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引起反抗印花税的广泛斗争
1767年,英国国会通过《唐森德税法》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的利益,激起殖民地各界的大反抗,商人也展开了强大的抵货运动
这些税法的加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独立战争的到来,为之后的美国独立埋下了伏笔
1776年7月4日,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签署《独立宣言》
家财散尽,秩序溃散。坐失机宜,霸主移位
- 家财散尽,秩序溃散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火索: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参战方:
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
损失: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有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导火索: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参战方:
反法西斯同盟国: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
法西斯轴心国:纳粹德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
损失:先后有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共约7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万多亿美元
世界大战爆发的本质是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世界级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英国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大量殖民地的丧失让原本国家体量就有限的英国彻底失去称霸世界的资格。美元顺势取代了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霸权地位。同时,战争的消耗让英国把几百年攒下来的家底全部打光了,给国内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敦刻尔克大撤退
- 坐失机宜,霸主移位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蒸汽机的发明更是为工业制造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蒸汽机虽然解决了能量系统的体量问题,但没有解决能量系统的“品质”问题。虽然蒸汽机的能量规模巨大,但其精度、可控性和便利性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19世纪60年代,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正式进入“电气时代”
电能在精细程度、可控程度和便捷性上要远超蒸汽能量,即电气动力系统的“品质”明显优于蒸汽动力系统。这直接引发了产品系统的爆发式发展,即产品的功能和复杂度迅速增加。电气动力系统的应用使得制造业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英国工业发展的最早,基础设施完备;所以生产设备更新所需的成本很高。这也使得资本家不太热衷于更新生产力设备。导致相对于新兴经济体(德国、美国)来说,英国设备陈旧,生产力低下
十九世纪末,英国资本家又将眼光转向了美国等新兴市场。得到资本的注入,美国的经济迅速崛起,使得英国本就停滞不前的工业实力更是增长乏力
富足的财富如果只热衷于资本运作,只沉迷于“钱生钱”的游戏当中,而不去支持推动国内实体工业技术革命,落后也是必然
可以说资本的趋利性将英国捧上“云颠”,也将英国踩入“凡尘”
我是 时间牧屿 喜欢我的朋友点点关注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