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陈云的女儿对父亲提出1个要求:爸,让我回家吧

2022年11月28日23:49:22 历史 1652

前言

俗语说: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反之同理,父亲更是女儿坚实的后盾。

若得知女儿在外工作或生活时受到委屈,父亲必定会挺身而出,竭尽所能替“小棉袄”解忧。

可就是有这样一位“不通情理”的父亲,面对女儿一个简单的要求,他不但不同意,还出言回怼了过去。

这个不讲道理的父亲,居然是新中国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陈云同志。

1968年冬,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在冒雨连续走了30多里山路回家。 刚一见到父亲,陈伟华就对父亲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 陈云当即脸色铁青,甚至严厉呵斥了陈伟华一顿!

陈伟华到底向父亲陈云提了什么要求,会让他大发雷霆呢?

1968年,陈云的女儿对父亲提出1个要求:爸,让我回家吧 - 天天要闻

图|陈云

一、出身贫苦,陈云重视学习

1905年,陈云出生于江苏青浦县(今上海),家庭条件贫困,两岁丧父,四岁丧母,从小由舅父舅母抚养长大。

8岁时,他被舅父送到镇上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一年后,陈云进入位于练塘城隍庙的贻善国民学校学习。

不久后,在舅母一位亲戚的资助下,陈云到青浦县立乙种商业学校学习簿记。

他天资聪慧,加上勤学苦练,在很短时间里就掌握了珠算,初步学会记账。

可惜,仅仅一个多月后,舅母亲戚家里发生变故,陈云再次辍学。

后来,在章练塘公立颜安国民小学杜衡伯校长的保荐下,陈云免费去高小班读书。

兜兜转转,陈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念完了小学课程。

1919年12月,为了生计,14岁的陈云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

虽已失学,陈云却从未放弃自学。在学徒期间,除了繁重的劳动,他不忘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据工友回忆,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陈云就起身读书、写字、学英语;晚上下班后,他不管多累都要读书写字到深夜,暑往寒来从未间断过。

20世纪20年代,党的地下组织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各地积极开展革命宣传。 受到党组织的影响,陈云积极参加工人罢工,学习俄文,研读马列主义和苏联革命的进步书籍。

1925年,20岁的陈云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

1930年和1931年,陈云先后在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33年,陈云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结束后,陈云冒着生命危险,肩负党中央重要使命,从贵州穿越1000多公里的国民党封锁线,经由上海前往苏联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的详细情况。

完成任务后,陈云留在莫斯科,进入列宁学院中文部学习。

期间,陈云系统地阅读了马列原著与学院编写的教材,还有世界其他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历史书籍。

从苏联回到延安后,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由于工作异常繁忙,陈云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时间坚持读书学习。

他的这一自学办法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能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看书开会,是学习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持全国财经工作,需要经常去出差,但始终保持勤奋学习的精神,不管多忙都会抽时间读书。

陈云是这么认为的:国家经济建设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新工作,由于之前没有经验可供对照,必须要努力学习,不然就会出现大乱子。

在陈云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时,他统一全国财政,使得经济迅速稳定,结束国民党政权留下长达10多年“恶性通货膨胀”的烂摊子,积极恢复国民经济。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陈云为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全国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实行统一安排。

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他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谨慎现实的方针政策。

1968年,陈云的女儿对父亲提出1个要求:爸,让我回家吧 - 天天要闻

图|陈云一加七口合影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受严峻考验,陈云受毛主席委托,与刘少奇、周总理、小平同志一道动员城镇2,000万人下乡,提出对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

“十年浩劫”期间,陈云前往江西南昌工作。除携带的随身物品之外,他还带了三箱书,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鲁迅等人的著作认认真真地看了几遍,结合自身参加革命以来的经历,深刻反思了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972年4月,按照周总理的意见,陈云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提出了:更好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以便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中国应有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陈云继续统领全国经济建设工作。

到了晚年,陈云依然刻苦学习;1994年5月,他在生病住院期间,因为青光眼白内障的影响导致视力模糊,还是一早一晚通过收听广播新闻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陈云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学习,这是他长期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取得重要成就的关键因素。

陈云常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任何人都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只有刻苦念书,才能更好地观察与处理问题。

希望你们多念点书,好为国家多做贡献。”

为了号召家人们学习,陈云还将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家庭学习小组,专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陈云的鼓励下,全家阅读气氛浓厚,孩子们养成了热爱读书、学习哲学的好习惯。

二、好读书,不搞特权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持中财委工作,经手钱财不啻天文数字,但他的生活却十分简朴。

陈云有两条毛裤,都穿了二十多年,有十几个补丁;一件皮坎肩是辽沈战役的战利品,一穿就是十年;

后来陈云在医院住院时,要求把他用过的点眼药的棉花球都保留下来,消毒以后二次使用。

1949年,陈云一家分到了北京西城区北长街58号的老房子,七口人在这里住了整整30年。

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当时机关行政部门提出要大修,陈云不同意:“房子大修要花许多钱,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有一年冬天,北京气温骤降。周总理去找陈云,见他正披着棉被坐着办公。周总理于心不忍,马上表示特许这里提前几天供暖。

陈云一再坚持说:“11月15日开始供暖,这个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严于律己”是陈云对子女的家风要求,早在解放战争时期,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夫人于若木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陈云一生有五个子女,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他时常教育子女:“读好书,做好人,你们在外面表现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了。

绝不能以高级领导干部的子女自居,参加工作后,更要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和安排,在本职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陈云同志是这么告诫儿女的,他同样也是这么做的。

1968年,陈云的女儿对父亲提出1个要求:爸,让我回家吧 - 天天要闻

图|陈云与大女儿陈伟力

1971年9月,他的大女儿陈伟力向单位请了假去江西照顾父亲。

去江西之前,陈云就说:“你来照顾我的这段时间里,不能拿工资,要把工资退还给公家。”

1972年6月,陈伟力回到单位的时候,她就把这段时间的工资退还给了单位。

陈云认为,国家发给你工资是让你给国家做事,这段时间你没有给国家做事,而是照顾我。

一码归一码,不可以白拿单位的工资。

在江西的那段日子,陈伟力跟父亲一起生活了九个月,陈云跟她谈了很多很多。

陈元,身为陈云长子的他从小就被父亲严格要求。陈元上小学时,父亲陈云就教他看报纸、看《参考》,知道世界大事、开阔眼界。

日常生活中,陈云从不干涉陈元,只是让他要多到基层工作,千万不能搞特权。

1984年的一天,陈云把已经在组织部门工作的陈伟兰叫到办公室谈话。

陈伟兰是陈云的小女儿,向父亲报告了自己的工作情况。陈云问:“如果你在工作中有了一点儿别人认为做得不错的地方,你怎么办?”

陈伟兰回答道:“我就谦虚谨慎啊。”

陈云又问:“你怎么才能谦虚谨慎?”

“我时时记着,一定要在思想上保持警惕,谦虚谨慎。”

陈云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我告诉你,最重要的一条是你要摆正位置,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是群众和领导一起做的。

你不能把成绩算到自己的账上,要算到组织和群众的账上。”

他还问陈伟兰:“如果工作有了缺点,别人批评了怎么办?”

陈伟兰回道:“那我就找批评我的那个人详细谈谈。”

陈云笑了笑,满意地说道:“这样好,共产党员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有了自我批评的精神,才配做一个共产党员。”

临走前,陈云还在对陈伟兰大喊:“你要摆正你自己的位置!”

陈方是陈云的小儿子,在他上中学的时候,为了学习游泳,有一次买脚蹼,从生活管理员手中要钱,超出了预算。

陈云知道了这件事,就找陈方谈话,问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陈方说:“从管理员那里来的。”

陈云又问:“管理员的钱是哪儿来的?”

陈方说:“是你的工资。”

“我的工资是谁给的?”

陈方回答说是人民给的。

陈云问:“既然是人民给我的工资,你为什么用呢?”

陈方毕竟年幼,不服气地说道:“我是你的儿子,你是我爸爸,给我花钱难道不正常吗?”

陈云告诫陈方:“节约一分钱是节约人民的钱,我看你一点都不知道节约!”

1968年,陈云的女儿对父亲提出1个要求:爸,让我回家吧 - 天天要闻

图|陈云与长子陈元

三、一个小小的请求,陈云对女儿陈伟华大发雷霆

陈伟华是陈云同志的二女儿,小的时候她心里有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1966年,陈伟华在北京师大附中念完高中,原本打算考一所师范类大学,却被迫放弃高考,与同学们陆续奔赴岗位。

在找工作方面,父亲陈云不会给陈伟华提供任何帮助,只能靠自己。

陈伟华好不容易分配到北京丰台区一所学校工作。因为自己的身份关系,学校的干部调阅学生档案时发现了陈伟华是陈云的女儿,就不敢接收她了。

后来陈伟华几经辗转,终于被分配到北京怀柔县辛营公社,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怀柔县地势较为古怪,一半是平原,一半是山区。按照一个女孩子的想法:她自然想分到条件更好一点的平原地区,回家也能方便一些。

陈云似乎看出了女儿有些对现实不满,谆谆嘱咐:“你一定要做好到偏远山区学校工作的准备,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生活作风,与乡亲们同事们打成一片,坚决不能搞特殊。”

经过父亲的一番教导,陈伟华暂时放下心结。到了怀柔之后,她看到那里的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教室里桌椅破败不堪,窗户上没有玻璃,用旧报纸与硬纸板挡起来。

黑板是用水泥砂浆抹成的,用的久了,多处地方破损,露出了白花花的墙壁颜色。

第一次走上讲台,陈伟华发现自己班里的学生是两个不同年级的孩子。

看着孩子们清澈的大眼以及憧憬学习知识的模样,陈伟华很快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这一年的冬天很快就来了,由于地处山区,加上学校窗户没有玻璃,给日常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孩子们只能围在炉子边,不停地搓手,门外呼呼的大风顺着窗户的缝隙灌了进来。

此时的陈伟华感到十分孤独,这里没有同学,甚至连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夜深人静时,她想到了父亲。

由于家人大部分都被送去外地进行劳动改造,只有父亲一个人留在家里,陈伟华如此的渴望见到他,看看父亲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这种思念家人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有一天工作日,陈伟华没有向学校请假,擅自跑回了家。

陈伟华原本以为父亲陈云会热情地接待自己。可当陈伟华刚一踏进家门,她就看到了父亲严肃的目光。

陈云心里十分清楚,肯定是这个丫头遇上了什么事情,于是开口询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听到父亲的责问,陈伟华支支吾吾:“父亲,我想你了,你能不能把我调回北京市区?”

1968年,陈云的女儿对父亲提出1个要求:爸,让我回家吧 - 天天要闻

图|陈云与幼子陈方

看到女儿这副窘态,陈云当即严厉地说道:“你应该立即回到学校!”后来还说了很多不好听的话,这让一肚子委屈的陈伟华十分伤心。

她认为自己不是怕吃苦,只是想家,有些孤独,为何父亲就不能理解自己?

过了一会儿,陈云的情绪有所缓和,他用平缓的语气对陈伟华说道:“家里你放心,今晚住一天,明天就回去,孩子们的功课缺不得,安心教书吧。”

第二天一早,陈伟华返回了怀柔,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山区里好好干下去。

就这样,陈伟华安下心来认真教学。因为老师数量不够,她先后教过孩子们语文、政治、历史,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农业生产、上山砍柴;当过炊事员,挑水担担,不时地去学生家里走访。

时间长了,加上与乡亲们、同事们相处得更加融洽,陈伟华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她在孩子们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欢乐,质朴的乡亲们更是成为了陈伟华的好朋友。

人都是将心比心,这一刻陈伟华才真正理解了父亲为什么要对自己那么严厉。

那一句:“你们太年轻,没什么经验,就必须去社会上闯一闯。特别是女孩子,要想在社会上站住脚跟,一定要先在心理和政治上成熟起来。”

此刻起,陈伟华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不久后,陈伟华从怀柔小学调到中学任教,离家更远了,只能每半个月回一次家。

每次回家时,陈云都把她叫到身边,详细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

陈云尤其关心村里的生产状况和老乡们的生活状况,当听说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时,陈云特别高兴。

不过,当听到老乡们连手纸都用不起时,陈云似乎情绪有些不高,他十分认真告诉陈伟华:“农民之所以用不起手纸,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还有很大差距。

你工资要省着点花,千万不能脱离群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伟华已经与老乡们亲如一家,彻底融入了农村学校的集体生活。每次回家,陈伟华还要为乡亲们代买东西。

20世纪70年代初,陈云一家7口人分散全国各地,陈云与妻子于若木分别前往江西与湖南接受“劳动改造”,5个孩子分别到了干校、农村和部队。

1970年12月,在北京怀柔农村任教的陈伟华给远在江西南昌的父亲陈云写了封信,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学习愿望。

陈云立即给陈伟华回信,在信中,他要求女儿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每天必须要看《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父亲的回信使陈伟华特别感动。

1971年4月,陈伟华到南昌看望父亲。有一天吃过晚饭后,陈云单独把陈伟华叫到身边:“你还要多了解世界大事。”

在南昌探亲的20多天里,陈伟华与父亲陈云没有出去转转,父女俩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中度过的。

1968年,陈云的女儿对父亲提出1个要求:爸,让我回家吧 - 天天要闻

图|陈云与二女儿陈伟华

江西冬天湿冷无比,初春时还会刮起大风,温度特别低。陈伟华看见父亲陈云为了能更好地读书,从入冬至初春时,每天晚上都要在屋里放一盆炭火,坚持每日读书到深夜12点。

(陈云在南昌一共住了两年零七个月,除了每天必要的劳动之外,其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

1973年8月7日,早已返回北京的陈云给陈伟华写了一封信,希望她参加由父亲发起的家庭读书会,首先学习的就是毛主席的《实践论》。

陈伟华接到信后非常高兴,按照父亲的要求认真阅读了《实践论》,在父亲的教育下,她迅速成长起来。

1974年10月,陈伟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陈伟华被怀柔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

当时,陈云的手关节出现毛病,医生除建议加强治疗外,还建议陈云平时能多增加手指关节部位的活动。

陈伟华得知父亲生病,请怀柔的老乡挑选两颗核桃,利用回家的机会送给了父亲。

陈云一见这两颗核桃就喜欢上了,放在手里细细把玩。

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陈云非常高兴,让妻子于若木赶紧通知陈伟华备战高考。

当陈伟华接到消息时,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何况自己平时还要上班,如何在短时间内复习好相关知识,这令陈伟华有些犯难。

她思来想去,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让母亲问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好朋友,请他指导自己该怎么复习。

陈云听到后又是发了一通脾气,认为这是陈伟华利用父母的关系走后门。

于是,陈伟华只好自己想办法,凭借艰苦的努力和较为扎实的基础,她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2年,陈伟华大学毕业,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了国家人事部,后被抽调到广电部工作。

陈伟华把这些情况告诉陈云时,他当即表示:“你要服从组织的决定,接触的社会面要宽一些。”

后来为了起到带头作用,陈伟华在父亲的授意下,来到母校北师大实验中学成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从此扎根基层,直至退休。

1968年,陈云的女儿对父亲提出1个要求:爸,让我回家吧 - 天天要闻

图|陈云与小女儿陈伟兰

结语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陈云是一位严肃的政治家。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陈云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

无论情况多么复杂,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动摇。

对于他的5个子女来说,陈云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着子女。

陈云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工作、生活上,同时还非常关心他们在思想上的成长和进步。

要求他们从小品行端正、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环境,保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更要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和安排,在本职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为国家做出较大的贡献。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 天天要闻

川普关税落地,印度第一个举白旗,中国快速实施对等反击

特朗普所发起的全球贸易战,打了全世界所有国家一个措手不及,特别是由他本人所规定的所谓“基准税”更是离了大谱,因为如果叠加美国先前向其他国家征收的关税来算,总关税已经超过了70%。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化”较之于他的第一个任期,变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 天天要闻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日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有关事项如下:一、对原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 天天要闻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记者爆料美政府高层作战计划群聊泄密事件后,英国、加拿大、奥地利近日均对此作出回应。CNN称,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表示,“美国的局势再次说明,我们必须考虑(建立)一个强大、自信的欧洲,走自己的路,通过自身力量从战略上确保欧洲的和平。”英国首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 天天要闻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何亚东:中美双方经贸部门一直通过各种形式保持沟通,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