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与王朝的兴衰,清朝二百年间只有7个人得到

2022年11月24日23:55:08 历史 1230

三眼花翎与王朝的兴衰,清朝二百年间只有7个人得到 - 天天要闻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权力在手20多年,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逐渐碰撞。满族文化一个最简明的特征就是,汉人必须剃光前额并且在后面蓄辫子,以此表示臣服。为了更好地巩固权力,清朝在官服礼帽上做了很大的改变。

《管子·形势》云:“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


三眼花翎与王朝的兴衰,清朝二百年间只有7个人得到 - 天天要闻

清朝开始用礼帽代替冠制,礼帽又有两种,为冬常服冠和夏常服冠。

一品到九品官员的礼帽款式都差不多,但他们的礼服都不同。同时,也可以从帽子上的顶珠来区分,一品到九品礼帽上的顶珠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据史料记载:一品的顶珠为红宝石,二品的顶珠为珊瑚,三品的顶珠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如果没有顶珠那就是无官品。

三眼花翎与王朝的兴衰,清朝二百年间只有7个人得到 - 天天要闻

有的礼帽上会有一些特殊的花翎,这个花翎也大有来头。虽然后来赏赐的范围扩大,得到这个花翎的人多点,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一般都是有军功和做了很大成绩的官员才有机会得到的。

三眼花翎与王朝的兴衰,清朝二百年间只有7个人得到 - 天天要闻

花翎是由孔雀尾翎做的,分为单眼、双眼(两只单眼花翎叠加)和三眼等三个级别,翎上眼圈状的圆圈纹,每一圈就代表一眼,级别越高圈数越多,也代表着佩戴人的身份越高贵。

大家在看清宫剧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六品以下的官员,礼帽后面都有一根蓝翎,这一类为鹖鸟翎,跟花翎相比不是一个级别的。

三眼花翎与王朝的兴衰,清朝二百年间只有7个人得到 - 天天要闻

大臣想得到三品花翎,那是要非常卓越的成绩。对臣子来说,三品花翎即是恩宠,也是莫大的荣耀。清朝二百年间,也没几个人有,就连清剧里的和珅也没有。

如果单单只是说这个花翎有多罕见,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如果折成银钱,你就能明白了。

捐例的制度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有了,那时候,捐赠单支花翎,就要7000两白银。那三支可不是1+1=2了。

更何况最初,官员们都是以花翎为荣耀的,谁还会去卖呢?

三眼花翎与王朝的兴衰,清朝二百年间只有7个人得到 - 天天要闻

但自从鸦片战争开始后,国库渐渐空虚,清朝开始走向衰败。发展到后面,竟然有了捐翎的例制,而此时的花翎,也不再像之前那样难以得到了。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当初被视为莫高荣耀的花翎,也随着清朝的衰败,走到被变卖的地步,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可笑可叹。

当初被赏赐了三眼花翎的七位大臣(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如果看着这样的结果,又会作何感想呢。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清朝全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