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权力在手20多年,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逐渐碰撞。满族文化一个最简明的特征就是,汉人必须剃光前额并且在后面蓄辫子,以此表示臣服。为了更好地巩固权力,清朝在官服礼帽上做了很大的改变。
《管子·形势》云:“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
清朝开始用礼帽代替冠制,礼帽又有两种,为冬常服冠和夏常服冠。
一品到九品官员的礼帽款式都差不多,但他们的礼服都不同。同时,也可以从帽子上的顶珠来区分,一品到九品礼帽上的顶珠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据史料记载:一品的顶珠为红宝石,二品的顶珠为珊瑚,三品的顶珠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如果没有顶珠那就是无官品。
有的礼帽上会有一些特殊的花翎,这个花翎也大有来头。虽然后来赏赐的范围扩大,得到这个花翎的人多点,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一般都是有军功和做了很大成绩的官员才有机会得到的。
花翎是由孔雀尾翎做的,分为单眼、双眼(两只单眼花翎叠加)和三眼等三个级别,翎上眼圈状的圆圈纹,每一圈就代表一眼,级别越高圈数越多,也代表着佩戴人的身份越高贵。
大家在看清宫剧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六品以下的官员,礼帽后面都有一根蓝翎,这一类为鹖鸟翎,跟花翎相比不是一个级别的。
大臣想得到三品花翎,那是要非常卓越的成绩。对臣子来说,三品花翎即是恩宠,也是莫大的荣耀。清朝二百年间,也没几个人有,就连清剧里的和珅也没有。
如果单单只是说这个花翎有多罕见,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如果折成银钱,你就能明白了。
捐例的制度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有了,那时候,捐赠单支花翎,就要7000两白银。那三支可不是1+1=2了。
更何况最初,官员们都是以花翎为荣耀的,谁还会去卖呢?
但自从鸦片战争开始后,国库渐渐空虚,清朝开始走向衰败。发展到后面,竟然有了捐翎的例制,而此时的花翎,也不再像之前那样难以得到了。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当初被视为莫高荣耀的花翎,也随着清朝的衰败,走到被变卖的地步,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可笑可叹。
当初被赏赐了三眼花翎的七位大臣(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如果看着这样的结果,又会作何感想呢。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清朝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