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7年,60岁的欧阳修和他的儿媳有不伦之恋的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早朝上传开了,然后整个开封城都传得沸沸扬扬。刚登基的皇帝赵顼听闻此事,先是惊掉了眼珠子,接着怒火中烧。他恨不得立刻把欧阳修杀掉,以儆效尤。
要知道,这个时候,新皇帝赵顼,面对病入膏肓的国家,十分着急。此刻,他正想找人咨询治国理政的方略,却被这件事给打断了。
堂堂一个参知政事,正二品,而且还是当今最富盛名的大文豪,居然做出这种事情。赵顼越想越觉得生气,这让大宋朝廷的脸面往哪放?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赵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3把火,要从欧阳修身上烧起来。他恨不得立刻、马上杀掉欧阳修,以儆效尤。可是,过了气头,赵顼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找个人问问意见,再做决定。
冲动是魔鬼,赵顼能得到“神宗”的谥号,是因为他战胜了魔鬼。
于是,赵顼把事关欧阳修的折子和他自己的想法,让人秘密地送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孙思恭,天章阁待制,历史上没啥名气,但是深得赵顼信任。
其实,何止是孙思恭,纵横历史几千年,能留下名字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还是默默无闻的你我。但是,小人物,任何时间也都不容忽视。
孙思恭看了皇上的密信,也很吃惊,最让他吃惊的是弹 劾欧阳修的人——蒋之奇。蒋之奇是10年前的进士,而欧阳修正是那年的主考官。也就是说,欧阳修算是蒋之奇的老师。
孙思恭觉得这事有点蹊跷,就向赵顼建议: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之前悄无声息,应该细查。
欧阳修本人听说后,也很震惊,他当然知道这是诬告,但他还是按照惯例停职避嫌了。在此之后,他连上好几道奏折,要求差官据其所指,推究虚实。若确有其事,可将他“显戮都市,以快天下之怒”。若查无此事,也请皇上“彰示四方,以示天下之疑”。
赵顼看到欧阳修的上书后,心中稍定,再加上孙思恭的劝说,决定细查此事。
于是,他便命人把蒋之奇喊来,仔细询问,同时让他提供证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尤其像这种事情,听风就是雨的人多了。赵顼相信蒋之奇肯定有证据在手,要不然也不敢上告自己的老师。
可是,结果却大出所料!
面对皇上的要求,蒋之奇有点懵了:我可是谏官,难道谏官弹 劾谁,还需要证据?还需要消息保真?
原来,这事是蒋之奇道听途说,根本没有证据。赵顼就问他是听谁说的,蒋之奇回答说,是从御史中丞彭思永那里听说的。
于是,赵顼又喊来了彭思永,问他有没有欧阳修不伦之恋的证据。彭思永也愣住了,因为他也是道听途说。
这下,赵顼怒了。道听途说,道听途说!这可是事关宰府重臣声誉的大事件,岂是儿戏?
怒发冲冠的赵顼,让彭思永想想,再想想,仔细想想,他究竟从哪里听说的。
可是,彭思永死活就是不说,并且说律法允许御史风闻言事,以此为自己不负责任、听风就是雨的行为,进行辩护。
对面这样的诡辩,赵顼不想再听了。下令查,彻查!
结果很快出来了,令人唏嘘不已。
原来,欧阳修的妻弟薛良孺曾经推荐一人为官,可是这人却因工作失误被贬了,而薛良孺也连坐被罚。不过他运气好,遇到了朝廷大赦,就被赦免了。但是,欧阳修误以为是因为自己是宰府重臣,所以才赦免了薛良孺。为了避嫌,更为了让自己显得大公无私、大义灭亲,欧阳修就向朝廷上书,不要赦免薛良孺。
要说,这事,欧阳修做得确实有点过。薛良孺因此恨上了欧阳修,于是便到处说欧阳修的坏话,并说他和自己的儿媳有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事被集贤校理刘瑾听到了,他本来和欧阳修就有过节,于是便开始借题发挥、添油加醋,逢人就说。其中就包括御史中丞彭思永,而这彭思永又把这事说给了蒋之奇。
事情终于弄明白了,蒋、彭二人被贬官。然而,他们对欧阳修名誉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挽回。好多大臣依然在说,无风不起浪,如果真没这事,薛良孺也不会说。
欧阳修知道如果继续待在中枢,只能招惹更多是非,于是便连上3封奏疏,要求外调。
赵顼开始时不同意,后来看欧阳修一再坚持,也只能答应了。就这样,赵顼又损失了一名干将。
回看整件事情,确实是由欧阳修而起,他太过想当然了。作为宰府重臣,避嫌是必须的,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孔子他老人家早就告诉我们:过犹不及。
还有就是一些人的道听途说,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更何况是道听途说呢?无凭无据的话,为什么要相信?为什么要传播?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过的事、说出的话负责,蒋之奇和彭思永就是最好的例子。更何况,有些别有用心之人,不仅仅是传播者。而是想通过对假消息的传播,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文中的刘瑾。
宋朝如此,我们这个时代更胜。各种自媒体的盛行,便利于民的同时,也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要小心,谨慎自己的言行,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任何时候,谣言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