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公卿之后,以儒学起家,慢慢积累声誉,成为当时士大夫眼中接近于“圣人”的人。
他服侍生病的叔父大将军王凤,乱首垢面,不解衣连月。
他曾经买了一个侍妾,但听到别人议论,他立即把侍妾送给朱子元,说给朱子元当“人种”。
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奴才,他立即逼迫王获自杀。
这样一个几乎完美无缺的“圣人”,当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这里面包括大司徒孔光,大司农彭宣,国师公刘歆,这几个人都是养尊处优的儒学大家。
其中刘歆是刘氏宗室,他竟然也上书王太后,宣扬王莽的功德,劝王太后把汉朝禅位给王莽!
王莽崇尚儒学,幻想着孔子等人所推崇的儒家理想社会,追求礼治之下的大一统国家。
为达到这个不切实际的目的,他先是变更官制,官名一律按照西周时期,搞的很多基层官员和百姓无所适从。
他铸造“错刀”钱,改变实行了差不多两百年的货币政策,致使货币流通混乱不堪。
他推翻从秦朝开始的土地政策,推行西周的井田制,致使诸侯、地主、百姓民怨沸腾。
他逼迫西羌、匈奴等民族并入大汉,导致边疆战火重燃。
这一切迂腐不堪的措施,让他的新朝很快就土崩瓦解,淹没在赤眉和绿林军的潮水之中。
王莽的失败,在于他不知民意,推行不切实际的政策。他跟孔光、刘歆等儒学大家生活在先贤的书本里。
不得不说,王莽赢得了儒生们的赞誉,但却失去了广大的普通老百姓。
而从农民出身的刘秀,切身体会到百姓的苦,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所以推翻王莽,建立东汉后,他把王莽所有不切实际的政策都撤销了,给百姓休养生息。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为政者如果只是跟上层阶级接触,只跟大老板、大名人觥筹交错,不愿意到底层去接近老百姓,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意愿,他们所制定的政策法令代表的也不过是那些大老板、大企业家的利益,从而忽视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王莽的失败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