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从兄,丞相曹操谋士。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二十九岁时,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在郑玄门下求学。学了不到一年,徐州黄巾攻破了北海,郑玄及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难。那时粮食匮乏,郑玄只好停止授学,辞谢众学生。崔琰既被遣散,周旋于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向东到过寿春,向南也几乎到了长江、洞庭湖地区。四年后才回归家乡,在家中以弹琴读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了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就规劝说:“荀子曾说过:‘对士兵平时不严格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他们作战取得胜利。’如今尸骨露于野,而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命各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为死者伤痛之心,追随周文王的仁慈之举。”袁绍虽未采纳,但让崔琰做了骑都尉。
后来袁绍将部队驻扎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规劝说:“天子如今在许昌,百姓的愿望支持顺从朝廷的一方,我部不如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以便安定这一地区。”袁绍却不听从,后来在官渡大败。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争着想得到崔琰。崔琰称病,坚决推辞,因此关进了监狱,依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一死。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史,对崔琰说:“查核过户籍,可达三十万户之众,冀州称得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说:“如今汉室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未听先传仁声,而以扩充实力为当务之急,这难道是本州士族百姓寄希望于明公的吗?”曹操肃然动容,立即向他道歉,在场宾客都大为惊讶。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辅佐曹丕。曹丕照旧外出打猎,兴趣全在追逐猎物上。
崔琰上疏规劝说:“曾听说周文王不敢以打猎为乐,《尚书》记载此事为后人借鉴;鲁隐公外出观鱼,《春秋》因其非礼而讥之,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夏桀无道,成为商朝的一面镜子,《诗经》说‘殷鉴不远’;王者的疾日不该举乐,《礼记》记载此事作为忌戒。这又是比较切近的得失成败的事例,不可以不深思明察啊。
袁氏家族富强,而其公子放纵,游玩作乐,极为奢侈,正义之举天下不闻,明哲君子,顷刻间便欲离去,勇武壮士,不肯为其尽爪牙之用。这就决定了袁氏虽然拥有百万民众,地跨整个河北,却没有立足之地。现今国家衰败,百姓企望、想念德政。且您父亲亲自参与戎马征讨,操劳辛苦,世子您应当遵循正道,谨慎地使行为端正,对内有所鉴戒,对外发扬高远的节操,希望世子您烧毁猎具,舍弃行旅戎服,以满足众人的愿望,不让老臣获罪于天。”曹丕答复说:“奉悉您谆谆的教诲,如今猎具都已焚毁,戎服也已脱去了。以后再有类似的错误,还望您再次给我教诲。”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刚刚建立,任命崔琰为尚书。这时尚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华且有爱心。曹操怀疑犹豫,发出秘函征求大臣意见,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复说:“《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
崔琰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朝廷中人很是敬仰,而曹操对他也有几分敬畏。崔琰曾经推荐过巨鹿人杨训,说他虽然才能不足,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以礼征召了杨训。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作魏王,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给杨训说:“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间啊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崔琰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喜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有人却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发怒,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曹操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死崔琰。
曹操性格忌刻,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孔融、许攸、娄圭,都因仗着自己是曹操的老朋友,有所不恭被诛杀。这其中崔琰最为冤屈,因而历朝皆有文人墨客为之伸冤。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